張光勤
摘 要:語文是一項綜合學科,對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情感認知能力都有重要的促進價值。在新的課改理念指導下,要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需要語文教師利用課內外各鐘素材,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走語文教學的開放之路,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以便能夠更好的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內外素材;語文活動;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7-346-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課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為大課堂。要適應信息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就必須改變傳統教法,需要教師能夠善于運用課內外各類素材,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以便能夠更好的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作為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能只關注中考而忽略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作為語文教師,希望我們的學生能終生熱愛閱讀、熱愛寫作、熱愛語文。因此,平時教學工作中,利用多方素材資源,積極開展各類語文活動,以期能激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他們愛上語文。例如初一新生入校后,可以開展了《我也追星》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體育、娛樂、文學、科學等領域的名人明星,通過這些榜樣的力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初二時可舉辦《尋找歌詞中的語文味》活動。學生可從風格各異的歌詞這類素材中感受中華文字之美。通過這類活動,學生不僅陶冶了情操,還欣賞到許多有趣且飽含語文韻味的詞句,使他們意識到原來歌詞里也有語文。比如《平凡之路》這首歌,雖然歌詞簡單樸素,卻給人以生活的信心和力量。再如《東風破》,是由蘇軾的《東風破》一詞改編,難怪洋溢著一種古典美,讓人感覺一股中國風撲面而來。這類活動,寓教于樂,能培養學生在歌詞中尋找語文的興趣以及習慣。
初三時,既為提高學生寫作興趣,也可當作初中三年的留念,可以為學生出一本作文集錦。讓每個學生整理初中三年自己寫過的作文,選出最好的一篇來出版。這個過程既是一次回顧寫作之路,又能提升學生的寫作滿足感。出書的過程從收稿、選稿、定稿、校正、排版,到封面設計都可放手給學生,他們參與其中更能體會出書的喜悅。比如本人2016屆的學生通過集體投票的方式將作文集命名為《筆尖上的年華》,書的前言寫的是:“文章,是文字匯聚的優美舞蹈。時光匆匆而去,散落了一地的美好回憶。在此,我們將它收集起來,成為珍藏。翻閱此集錦,這一篇篇作文,或許沒有動人的華麗辭藻;或許沒有專業的修辭手法;或許沒有嚴謹的句子語言。可是,那是同學們的用心之作,更令人情牽,更令人心動;那是我們成長中的一個個足跡,那是我們生活中的一段段故事……它,記錄了我們的青春歲月;它,鐫刻了我們的時光韶華……”
除了以上這些活動,平時還可開展詩歌散文朗誦比賽、名著推介會、文言知識搶答賽、名人故事會等等。各個年級開展最適合學生現階段的活動,利用課內外各種素材,讓學生將注意力從課本投向更廣闊的天地,去挖掘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素材,去發現去感受生活處處是語文的奧妙。這樣,學生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學習方法更加靈活,視野得以開闊,才能開出燦爛的語文之花。
語文是一項綜合學科,對于學生的知識積累以及情感認知能力都有重要的促進價值。但課堂學習的空間畢竟是有限的,教材中提供的只是一些典型的范例要求掌握的是最基礎的、共性的知識。而課外學習的空間是無限的,是充滿個性的。在新的課改理念指導下,利用各類素材,打開社會生活的源頭活水,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走語文教學的開放之路,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