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裴++呂香玲
摘要:隨著電力系統發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供配電技術”作為電力系統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教學內容和實踐模式已經不符合如今教學發展的要求,所以急需對教學和實踐模式進行改革。本文以解決“供配電技術”現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契機,探討新的教學和實習模式。
關鍵詞:供配電技術;教學改革;實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TM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81-02
“供配電技術”是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電力系統自動化及輸變電技術等專業中重要的專業課。該課程涵蓋了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方面的技術,以培養學生掌握電力系統中配電系統的安裝、調試、運行、維護、管理、設計等多方面能力為目標。課程內容上不僅涉及理論分析和計算,而且和實際工程結合非常緊密,比如供配電系統設計需要遵守國家設計規范、設備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具體工程要求和環境等靈活選擇、電力管理方案設計要考慮技術更新以及國家政策的導向。本門課程現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實習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因此解決現階段的問題,深入改革教學方法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陳舊。
現在所使用的“供配電技術”教材,雖然每年都在修訂,但是內容卻沒有太大的變化。近些年來,隨著電力系統的技術迅速發展,電力設備的迅速更新,電力市場也越來越開放,有更多的國際大品牌進入到電力市場。教材的內容已經遠遠滯后于現實情況。而且國家對于電力系統的要求也在逐漸的多元化,比如現在國家正在倡導的節能減排、新能源以及綠色環保等。現用教材在這些內容上也沒有涉及到相關內容。現用教材已經跟不上電力系統的發展,新技術新設備在教材中只有很少篇幅或沒有篇幅,大部分內容依然是相對過時的技術。
另外現用教材是按照傳統課程一章一節編寫。“供配電技術”這門課是和實際情況結合較為緊密的課程,傳統的編寫方式容易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被分割開,不利于學生將課本內容和工程實際良好的結合在一起。
(二)教學方式單一。
本課程既涉及到電力系統中的理論分析、工程計算,也有實際工作中的設計、操作、維護等內容。現在大多數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對于理論分析和計算,往往能講解的較為透徹,但是對于電氣設備的實際操作等問題,往往因為學時較少或教學手段教單一而無法進行全面的講解。這就導致學生對于理解實際操作的問題頗有難度,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的知識和實際操作并沒有什么聯系”的感覺。
(三)實習不足。
現在的高等職業院校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重理論,輕實踐”。隨著高職院校的擴招,學生數量迅速增加,但是因為經費緊張、場地限制等原因,導致實驗設備和實習場所并沒有跟上學生數量的發展,學校在實驗設備、實習課時等方面嚴重的供不應求。“供配電技術”這門課原本就和實際工程聯系比較緊密,缺乏實驗實習,使得學生對課程的理解難度大大增加。
二、教學改革方案
(一)合理設計教學內容。
1.教學內容要和實際相結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的方式。深入從事電氣設備生產的企業進行調研,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制定課程標準,了解實際崗位需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2.與從事電氣行業的畢業生進行交流,以他們的親身經歷來反應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自身情況來提出改善建議。
3.教學內容要緊跟技術發展,以經典成熟的內容為基礎,增加新技術新應用。并且要結合國家政策,適當介紹未來電力系統發展方向以及現代電力系統管理等方面知識。
(二)改善教學方式。
1.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項目化教學模式即摒棄傳統漸進式教學模式,將實際工作中某一項工作內容作為教學目標,在課程設計時,根據該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針對工作目標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講解,將知識體系模塊化。例如:將變壓器的安裝作為教學目標,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掌握電流、電壓、變壓器結構、橫擔安裝、母線安裝、操作章程等各個方面的知識,項目教學法就根據這些知識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講授,最終使學生能掌握針對安裝變壓器所需要的所有知識。
2.在選擇授課內容時要進行合理的安排,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簡化復雜的公式推導和計算過程,突出概念理解和實驗實習。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明白學習的這些知識用在什么地方,學習目的更加清晰。
3.教學——實踐一體化。將教學地點設置在供配電實驗室、維修電工實驗室或者校企合作工廠,讓學生感受真實工作環境。實現邊教邊學,邊學邊教,學教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后,立刻就能進行實踐,通過實踐來更好的理解和鞏固理論知識。
4.與電氣行業企業進行深度校企合作。學校可與企業合作建立模擬實訓基地,包含如桿塔、變壓器箱等設備,盡可能的貼近實際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通過實踐讓學生對供配電的操作規范、接線、檢修等有切實的認識,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
5.建立精品課程。開發精品課程網站,將教學資源、教學錄像、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在線測試等模塊放置在網站上。充分發揮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使學生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瀏覽教學資源,可針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有選擇的解答。同時,在精品課程的網站上,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相比在課堂上單純的講授,教學形式更為多樣化,信息量更大,更好的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
6.借助信息化手段。“供配電技術”課程主要內容有配電系統的認識、電力負荷的分析、高低壓配電設備、高低壓配電線路、繼電保護裝置等。每個單元知識點相對分散,對于學生來說不容易將知識點串聯。因此可采用“微課”的形式,利用“微課”把教學模式轉變為“教學互動—作業—即時討論—考核”這種完整過程。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由原來的講授為主,轉變為提出問題,學生討論解決問題為主,把教學的重點由“教”轉向“學”。把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提問的學習方式。
(三)增加實習內容。
1.實習應更加貼近真實環境。實習要安排在企業中,不僅使學生了解工作技術,更要讓學生體驗企業文化,了解工作流程,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實際工作中。擺脫過去僅僅是在實驗室中做實驗,和實際沒什么聯系的情況。實習中,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將實習崗位當成工作崗位,企業技術人員和教師共同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考核。
2.增加實習所占課程成績比重。以前“供配電技術”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閉卷考試為主,閉卷考試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很多概念和計算。高職院校學生相對本科院校學生基礎較差,在概念理解、計算、分析等方面均有不足。因此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會使學生對于課程本身產生抵觸心理。但是高職學生往往在動手方面有比較強烈的意愿,他們對于動手操作有更大的興趣,因此可以提高實習在課程考核中的比例,這樣也可以進一步促進高職學生參與實習的意愿。
3.現場教學。本課程十分需要真實環境支撐,如斷路器、變壓器、隔離開關等,單純的講授會使學生覺得乏味枯燥,即使使用多媒體技術,采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這些電氣設備,都不能使學生對這些電氣設備有直觀的了解。但是如果能夠在真實的變電站或者配電所等環境中講解電氣設備的構成和原理的話,將會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動手實踐,更有利于學生對電氣設備的理解。
三、結論
“供配電技術”作為一門與實際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課,非常需要學校和企業的合作互補。我院現在正在進行的深化教學改革,深度校企合作,正是給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供配電技術”課程也將作為探路石為后續的其他課程改革積累經驗。課程的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長期的摸索和研究,也需要許多教師為之付出心血。
作者簡介:
梁家裴(1986-),男,漢族,助理講師,本科,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研究方向:輸配電技術。
呂香玲(1987),女,漢族,助理講師,研究生,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通訊與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