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菲
摘要:2007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專門印發的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7號),明確提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認真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高校落實教育部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 實施 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9-0113-01
一、對職業生涯規劃課實施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各高校紛紛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但總體情況并不太理想,缺乏本土化研究,缺乏統一的教材,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普通存在脫離學生實際的情況。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功能理解過窄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大學生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探索與啟動階段,應該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們在大學階段就自己未來的職業理想與生涯做出方向性的選擇和思考。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大多數高校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只片面理解為順利促進大學生就業,忽視了對大學生整個群體全程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未真正、全面實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而是與一些就業服務相等同,僅僅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緩解就業壓力、提升畢業生就業率的功利教育。正是由于對職業生涯教育功能的片面理解,盡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中普通開展,但實際上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效性難以實現。
2.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內容應用生硬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落腳點是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行動以實現自己的生涯規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些高校仍主要采取就業指導的形式,課程內容偏重于空洞的職業生涯的理論和概念,而不是根植于鮮活的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導致一些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理論性太強,與現實嚴重脫節,并不能完全解決擇業就業中所面臨的問題。不少授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課程內容缺乏素材的收集,沒有具體的主題設計與探索,很容易出現課堂上“聽了課很激動”,課后“做起來很被動”的情況。
3.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體系缺乏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現階段作為公共必修課,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估應建立完整的教學體系,使職業生涯教育貫穿大學生涯始終。并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學生完成兩個轉變,即從中學學習到大學學習的轉變,從學校到職場的轉變。但由于高校專業設置的混亂,高校自身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模糊和專業師資力量的缺乏,開展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路徑沒有完全打開,服務水平相對較差,內容缺乏針對性,難以真正貫穿到大學教育的各個階段。
二、改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的思考
1.深入理解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目標
職業生涯課不是專業課,不是傳授專業知識,而是改變學生的行為,讓學生對專業進行認同,激發學生產生自己認同的生涯目標,結合眼前的機遇和制約因素,為自己確立職業方向、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確定教育計劃、發展計劃,為實現職業生涯目標而確定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生涯教育的目的,要在教育過程中兌現,讓學生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時候做,做不完怎么辦,幫助把行為邊界畫出。
2.巧妙運用生涯規劃的步驟與理論
通過了解KST理論,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大學生涯規劃中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幫助學生理解在大學里究竟要學什么,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而技能和品質則是從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習中獲得的。因此在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通過參與課堂的學習、課后的閱讀和老師的課題中,這才是學生在大學里最寶貴的財富。
通過臨界反思、擬物想象等理論,幫助學生通過過濾器厘清自己關注什么、自己的風格和自己的價值傾向,改變習慣、態度,樹立信念,找到自己生涯價值的內驅力。
通過PTID理論,幫助學生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方向,了解不喜歡自己專業的原因,明晰自己內心的方向,更有助于學生對自己角色的定位與規劃。
三、構建生涯教學課程體系的設計框架
在職業生涯課程設計中,首先是建立課程目標體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目標就是通過一個個的主題搭建課程框架,協助大學生高效率地大學生活,最終成功選擇合適的職業生涯,追尋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既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第二是了解學生的需求,要貼近學生,用學生的思維和學生的語言為學生設計課程,把課程變成學生能理解的、能應用的,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第三是用時間、主題、內容、方法、反思的五線譜理論對課程進行體系設計。第四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啟、承、轉、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建立思維的新框架,引導學生與現實結合不斷走出一小步,從而不斷接近自己的生涯目標。最后要收集學生對生涯課程和活動的反饋,通過學生的反饋進行評估。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