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樹人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導向。大學生的素質問題在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教師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文章分析了高職英語教學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優越性和可操作性,闡述了高職英語教師要突破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局限性,使英語課程能夠助力學生的職業發展,提升學生的素質,點亮學生的未來。
關鍵詞:英語教學;素質教育;有效教學;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15-02 收稿日期:2016-07-06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1年度教改課題“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與行業英語教學的銜接研究” (2011JSJG501)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質量保障體系及推進路徑研究”(D/2015/03/04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芝英(1965—),女,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育。
十多年來,高職英語教學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收獲。從最初簡單地照搬照抄本科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強調語言知識的培養;到“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再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強調語言學習與學生的專業和就業相結合,突出職業性和實踐性,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需求;直到如今的“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強調英語教學要服務于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命題,無論中外都是這樣;立德樹人也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導向。素質教育是一項著眼于大學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應以服務專業發展和技能提升為目標,以跨學科的教育集成塑造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側重探討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學生素質教育,如何落實立德樹人。
一、現實存在的學生素質問題
高職外語人才的素質要求既包括普通素質(良好的思想道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包括專業素養(社會責任感、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人文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然而,在英語教學課堂上常常出現一些同學生素質有關的現象。 這些現象雖然不是發生在每一個學生身上,但在高校課堂上還是比較常見的。
現象1:教師組織學生們相互討論某個話題,大部分學生各行其是,部分學生還玩起了手機,不管會說還是不會說,始終不肯參與討論。
現象2:一名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在用英語回答問題時結結巴巴,面帶愧色,旁邊的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看了看這名同學,露出一臉瞧不起人的神色。
現象3:當教師給學生進行聽寫測驗時,有的學生在下面偷偷翻書,有的窺視同桌的聽寫內容,有的小聲交頭接耳。
現象4:在學習一篇有關上大學(College Life)的課文時,老師聯系課文提問學生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學生回答“make more money”。當問到如果他們很富有,是否愿意用自己的錢為社會做些公益,有些人回答“No, the money is mine”。
現象5:有的學生在答疑課上,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用手機或iPad看視頻,不愿戴耳機,音量開得很大,嚴重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和效果。
筆者認為,現象1中的學生在課堂集體學習活動中缺乏合作精神;現象2中成績好的學生瞧不起成績差的同學,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當能理解、包容和尊重他人;現象3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學生或多或少缺乏誠實的品質,而誠實是人才素質中極為重要的一項;現象4中的學生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掙錢,這不能不令人擔憂,而且還沒有關愛他人之心,這種缺乏社會責任感、出于個人私利學習的人能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嗎?現象5中的學生自私自利,沒有全局觀念,缺乏為別人著想的意識,以自我為中心。
上述現象發生在英語教學課堂,可以肯定地說也發生在其他課堂,一個人的素質會反映在其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上面列舉的現象所涉及的僅僅是素質的一部分,這并不等于其他素質不錯,譬如,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學生上課遲到,穿著拖鞋出入食堂和教室等公共場所,亂扔垃圾,教室開無人燈等不文明行為,這些都是大學生素質問題的表現。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生的素質問題在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視,教師應對此予以高度重視。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生素質教育的優越性
要提高學生的素質,應從教育的各個環節入手,英語教學也不例外。從英語這門課本身來看,它是人文性較強的課,外語教材涉及的內容廣泛,如人物傳記、社會風俗、文化差異與異國風情、教育、歷史等。這樣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學習語言知識,還接觸到外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觀念、民族習俗等文化要素。大學生這個文化層次較高的青年群體在外語學習中無疑會受到外來文化中各種要素的影響,與其他課程相比,外語課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
在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學習的概念已有了擴展,“它不僅指從教師那里學習知識和技能,或指通過操練去學某項技能,而且還指學生如何去學習,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培養興趣,如何了解社會價值和自身在社會里所處的地位,如何對待在學習過程中引起的態度和性格方面的變化”。就外語學習而言,心理語言學認為,外語學習者要在外語學習中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情感、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和習慣,有時需要否定原來的自我而采取新的自我。因而外語學習不僅意味著學習知識、技能,而且指學習各種能力、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等。簡而言之,外語學習涉及學生的多種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學生素質教育的實踐性
在新的形勢下,教育部門一直提倡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能幫助人們實現教育的育人目的, 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或好的公民,教育對人本身的完善是否有成效。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于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過程之中。通過受教育,學生更加文明,更加從容,更加友善,更有道德,這才是更富于價值、更根本的、更為有效的教育。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為學生的就業著想,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著想,為國家和社會發展著想,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明確的育人目標,能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語言文化、語言表達、行為習慣、邏輯思維、思辨能力等結合起來。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已有的英語基礎上,在輕松快樂、自發自主的氛圍中習得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拓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文化修養,培養職業精神,以使得我們的英語課程能夠助力學生的職業發展,提升學生的素質,點亮學生的未來。
王佐良先生曾說過:“不了解語言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要讓學生理解某種外語在正確使用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文化觀點和態度,獲得這種語言的交際能力,最好的辦法是將他們置于這種語言的社會環境中去。但有這種條件是十分難得的,絕大部分學生是在本國學習外語,他們生活在單一的文化背景中,存在語言和文化的局限性。因此,高職外語教師就肩負著教授學生所學外語的正確語言形式和這種外語的社會文化知識的雙重任務。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將文化知識滲透到詞匯教學、語法教學和篇章教學中去。同時,外語教師也要考慮到我們的高職學生英語基礎普遍比較薄弱,所掌握的英語詞匯量有限,作為任課教師就要幫助學生用他們已學到的有限的詞匯量(入學一般2000個詞匯)講好他們自己的故事,即語言背后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文化、文化背后的人類文明和文明傳承。
詞匯教學。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大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它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語義,體現著本民族的傳統風俗習慣、民間文學、歷史事件、社會制度、文化藝術、科學經濟等。例如,當老師給學生教“apple”這個單詞時,大多數教師只會告訴學生,apple是一種水果名稱。如果從拓展思維的角度考慮,教師還可講解apple是伊甸園的禁果;如果要引導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教師還可介紹apple是一個手機品牌,是智慧、創新和財富的象征;從輕松快樂的角度,可以介紹《小蘋果》的歌曲;從詩歌藝術欣賞的角度,可以引導學生欣賞Robert Frost(羅伯特·福羅斯特)的詩After Apple-Picking(《 摘蘋果后》)。
篇章教學。課文作為一個整體,是文化的載體,往往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等,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國家獨特的社會風貌,揭示了與之相關的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譬如,教師在教授有關上大學(College Life)的課文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討論題:①Whats your purpose of going to college? ②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t college?教師可以引導學生:My purpose of going to college is to serve the people; to repay someone; to improve my potential skills; to widen my eyesight; to have a bright future, and so on. I am to learn, to do and to be better every day at college. 教師要學會去組織課堂,學會和學生溝通,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讓大部分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不僅僅是學會語言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思辨能力,學會真實的語言,提高人文素養。
總之,高職英語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發揮英語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職業生涯更好發展奠定基礎。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思考:學生能在高職院校中學到什么?除了課程知識的積累之外,學校教師能給他們怎樣的視野?培養他們什么樣的價值觀?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有素質、有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
“教怎樣做人,用英語來教文化,培養心智。”高職英語教師要突破語言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局限性,關注學生思維方法,在語言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英語課程讓學生體驗和感受語言文化,領會人類文明的精髓,為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及促進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王初明.應用心理語言學:外語學習心理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