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明
【內容摘要】培養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之一。為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文章從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充當好課堂引導者角色,將學習過程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 自主學習 社會實踐
目前,高中歷史往往是以專題形式呈現給學生的,具有概況性強、跨度大等特點,這樣的教材編排形式對學生的理解、分析、探究、歸納等能力要求特別高,因此,我們歷史教師要在教學時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會”到“會學”、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轉變,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高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意識
興趣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前提,只有學生對歷史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興致勃勃、深入地研究與歷史有關的知識和事件,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不解決問題絕不罷休。反之,如果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往往只會表面地或敷衍地掌握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并不會深入鉆研,當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也不能堅持學習。為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教師在講授新課時一定要創設良好的歷史情境。因為歷史所學的內容,距離當下學生實際較遠,學生理解起來肯定會有諸多不便,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時要將歷史史實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如筆者在講授“英國責任內閣制形成的有關內容”時,并未采用講授法,而是模擬了一個情境,即讓學生分組充當國王、首相、內閣成員等成員,如此處理,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具體運作過程,還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二、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歷史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知識、理解歷史知識,這個過程是由歷史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完成的,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正是歷史教師指導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陶行知曾說過:“先生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歷史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不能僅僅只注重對學生的教,還要教會學生更好地學,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高中生已經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可是由于他們又不會自學,習慣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對此,歷史教師應貫徹新課改教育理念,充當好歷史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角色。
三、教師充當好課堂引導者角色,將學習過程還給學生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壟斷了課堂的全部時間,對學生實行滿堂灌。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或參與者,要讓學生擁有學習活動的支配權。如在講授新課前,教師可提出與新課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新課,找出答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講授新課過程中,教師可采取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自主構建歷史知識體系;在上課結束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來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從而鍛煉學生的分析、概況、歸納、綜合等思維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知識網絡,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如在學習“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時,為了學生能自主歸納出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特點,筆者為學生準備了三組材料,每組材料對應一個特點,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結果學生經過討論,均恰當地概況出了這場經濟危機的特點: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波及范圍特別廣。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敢于放手,敢于將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歷史教學不應只注重對學生歷史知識的傳遞,還要注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收集有關歷史資料,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給學生一個培養能力的空間和載體。筆者深信,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往往會給我們教師一個大大的驚喜。如筆者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有次我們要上“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為了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筆者安排他們利用周末的時間到新華書店查有關資料,在本縣城區和鄉村進行走訪,尤其是和年齡大的人進行交流,收集本縣各地方在抗日戰爭方面的素材,然后對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做成PPT課件在課堂上分組進行匯報。結果發現他們收集的資料大大超出筆者的預期,做的課件也非常好,最后整節課上得非常精彩。通過該事例,筆者深刻地體會到,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絕不會耽誤學生的學習時間,也不會影響教學的進度,反而通過此活動能夠推動學生認真學習和積極主動地學習,自主學習的熱情被點燃,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