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課堂教學的高效益是每個老師都希望的。如何才能有高效益?也許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筆者認為復習課教學是否高效關鍵在于學生,教者心中有“對象”,教得有方;學生心中有“目標”,學得有法。師生交流通暢,何愁沒有高效益?
一、關注學生
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必需以此為基礎實施教學活動。“一言堂”、“獨角戲”的做法顯然“目中無人”,或者說教者的“對象”意識不強。同樣的內容,低年級宜用先整體后局部的方法,即先讓學生了解某個問題的全過程,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然后通過設問、作業、練習等對各個知識點(注意點)進行再強化。而高年級的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可以先化整為零,再指導學生進行歸納與總結,特別是通過精編的作業與練習使學生能夠運用其所學的知識解決具體的問題。
關注學生要尊重學生學的認知特點和規律,結合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設計,即所謂“以學定教”,所有教學活動應該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的。倘若進行“網絡復制”,對別人的教學設計進行“生吞活剝”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別人身上再好的服裝你穿了也未必合身。
關注學生,要以人為本,激發其潛能。要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舉止,不少老師認為這是班主任的工作,我認為這是一個誤區。所謂“教書育人”,不僅僅是要求教師既教書又育人,事實上“育人”更有利于“教書”,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不少孩子不是沒有潛能,更多的時候是被不良的行為舉止所掩蓋,是在浪費時光中被消磨。善于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表揚與鼓勵,能使學生激發出巨大的學習潛能,教學效果自然不比一般。
因此,關注學生就是要花功夫研究教材,做到“心中有書”,花氣力研究學生,做到“目中有人”。
二、關注學情
在一定的時間里,必需完成相關的復習內容,這是教學的基本職能。但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青少年,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會直接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探求欲望與學習的熱情。教者倘若沒有一顆愛生之心,沒有一股愛生之情,僅僅是為“傳道、授業”而去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漠不關心,甚至學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滿意,有什么要求,對你所教的學科是否有興趣等問題一無所知,也從不主動關心這類問題,請問這樣的復習怎能高效?
關注學情就是要與學生建立正常的溝通與交流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掌握學生的動態,明確學生的需求。課堂上不僅要做到心中有學生,而且要時刻關注所有學生,要在鼓勵的語言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例如,課堂上的學生活動,要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倘若幾個星期下來,有的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一次“施展才華”的機會都沒有,他怎么可能對你所教的學科有多大的興趣?沒有了興趣,也就沒有了效益!在學生作業上,倘若能多與學生進行面批交流,課后輔導時多進行當面的語言溝通,確保教學活動與教學對象和諧默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關注學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真心實意地了解學生的需求、困難和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如教學設計的優化、教學難度的調整、教學節奏的改變、相關知識廣度和深度的變化等等,通過調整不斷適應學生的學習。
三、關注學法
教與學的方法雖然都重要,但教的目的是為了學,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方法的好壞是以能否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為依據的,因此,一個好教師實為一個好“助學”、一個好“向導”。
關注學法必需關注課堂。要運用和選擇能激發和支持學生高效學習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創設基于學生原有經驗的學習情境,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而進行的教學環節和教學程序的設計。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突出學生的學,教學情境能激發和支持學生的學,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的學。當然,學生的學也必需在教師的引領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有條不紊地展開。可見進行有效的備課或教學設計,其出發點是學生的學,歸宿便是目標的達成。有人提倡“師生主動、有效互動、活動建構、動態生成”這個“四動有效”教學模式,突出“方法”,強調“有效”筆者非常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