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亮
摘 要:供應鏈是最早興起于歐美的一種高效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能有效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引進了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先進模式,并圍繞物流、信息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實際工作。但由于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中仍然存在技術、人才、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導致該模式無法充分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從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入手,在深入分析其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有關完善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對策,促進我國供應鏈管理的革新。
關鍵詞: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現狀;發展對策研究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給我國的企業既帶來了眾多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對企業的運營效率、運轉周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如果我國企業無法適應這些變化則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所打敗。供應鏈管理則可以很好的縮短生產期、提高生產效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供應鏈管理引入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但是仍舊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就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改進供應鏈管理的針對性方法,希望能對提高其在我國的應用水平,為我國企業管理模式革新提高競爭力有所幫助。
1 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現狀
企業供應鏈管理雖然傳入我國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國仍然有很多企業沒有注意到其重要性,即使有部分企業已經引進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新模式也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為了從整體上對其發展現狀有詳細的了解,我參考了中國物流網上的相關調查來進行分析。
首先,根據調查顯示,在我國大約有百分之五十的企業能和供應上保持一年作用穩定的合作關系,而只有百分之十的企業能和供應商維持2-3年的合作關系。這表明從整體上來說我國企業供應鏈結構還是相對穩定的,只是穩定的時期較短。其次,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很多企業引起了重視并加大了對物流、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建設,但是所有的工作僅限于企業內部,范圍太小對供應鏈管理沒有整體的把握。另外,很有很多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一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不能充分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且管理理念落后亟待改革。另外,關于條碼技術的應用。目前,雖然多數企業已經采用了條碼技術,但是并沒有將其應用到物流運輸過程之中。此外,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信息化的數據系統來對生產和庫存進行管理,但是這個系統相對封閉,應用層面狹窄沒有真正發揮大數據的作用。總之,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只是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需要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能真正推動我國企業發展。
2 我國企業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供應鏈在物流、倉儲等行業發展迅速,但我國供應鏈管理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在資金。技術、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些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還是企業人才、理念、組織機構等方面。
(一)供應鏈管理觀念、人才中存在問題
首先,是管理理念的問題。供應鏈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其高效節能的優點贏得了外國諸多企業的歡迎。但是引入中國幾年來,該新模式并沒有被完全應用到企業管理中來。比如,近幾年我國的連鎖加盟店迅速蔓延全國,但是其管理模式仍然非常傳統。從市場開發到銷售到財務核算的整個環節都是由各個部門單獨去完成的,這種從傳統模式的弊端就是不能有效的使信息在各部門流通,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效率。而如今市場競爭激烈,這種傳統的管理方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企業的發展。但是很多連鎖企業仍然使用這種落后的管理方式,并把因此出現的問題歸咎于需求變化的增大。顯然,他們并沒有認識到使用供應鏈管理是解決的關鍵,因此關鍵的改變是供應鏈管理的第一步。其次,人才缺乏。企業供應鏈管理在我國剛剛起步,因此不可能有完善人才培養和輸送機制。另外,供應鏈管理中設計信息技術、物流等基礎設計的建設,這不僅需要有技術專業人才還需要有供應鏈專業管理人才,才能剛好的解決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此外,沒有國內統一的標準也是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二)供應鏈管理中企業自身組織結構問題
我國大部分傳統企業的組織機構一般是按照職能進行劃分的,這是實行供應鏈管理必須剔除的一個障礙。這種按照職能分配責任的方式使得部門主管一家獨大,而且這就容易產生部門之間的扯皮,嚴重阻礙了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此外傳統的組織機構也不利于費用的核算。由于每個部門在自己的領域都有絕對權,則各類產品的總費用是無法評估的,使得費用的透明度變得十分模糊。比如傳統的文書工作系統不能使得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緊密相連,大大降低了企業運作的效率。這就導致了職能責任在各個部門的機械傳遞,比如生產部門完成了生產,則責任就落到了銷售部門的上,銷售部門完成了訂單則責任就落到了物流配送部門。這樣一旦在哪一個環節出現錯誤將無法查明,且也無法會顧客提供良好的服務體驗。此外,在貿易協作中各部門僅在追求自己部門利益的情況下進行作業,不會去考慮整個供應鏈的利益,更不會在各部門實現信息共享。
3 解決我國供應鏈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我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改變傳統的觀念。第一,有關部門要加大對供應鏈管理的宣傳,普及關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第二,企業自身應該積極響應有關供應鏈學習培訓,主動去了解并實踐這種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去完善優化它。第三,企業應該突破傳統本文思想的束縛,樹立整體意識。人才是供應鏈良好運行的關鍵,因為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十分重要。具體培養機制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國內各大高校開設SCM課程,加大對SCM的理論研究經費投入;借鑒歐美國家的研究理論和管理模式,在我國企業中試點實施,在實踐中總結出適合本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模式;企業也要做好自己的內功,既可以與高校合作培養,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學院為企業供應鏈管理輸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
(二)改革企業組織結構
一方面,要建立與市場協調的機構。現實情況中,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一個顧客服務方面的體系,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十分美好,但是實際上這種不清晰、不易實施的顧客服務條款并不能起到實際的作用。根據Dvadi Norton模型企業可以建立一個市場協調機構,通過該機構人員的對顧客的調查研究提出相關建議。這樣就能清晰的分辨出哪些是企業為獲得預定目標而必須做的事情。這樣產生的結果是,任何一個部門產生問題其責任的承擔不再是僅部門本身,而關系到每一個人。其次,建立售后服務機構。將生產計劃、市場需求、配上計劃有效的鏈接起來,實現三者信息的有效流動。企業計劃應該以此為中心,將每一個流程都與實現物流需求緊密結合。
4 總結
總之,供應鏈管理在我國的發展和應用有喜有憂,但自中國加入WTO以后也給我國企業帶來了更多機遇。企業應該積極轉變自身觀念,引起對供應鏈管理的重視并在實踐中反復總結經驗,讓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為企業更好的迎接挑戰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霍佳震《企業評價創新——集成化供應鏈績效及其評價》[M],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
[2] [美]大衛·辛奇—利維等《供應鏈設計與管理:概念、戰略與案例研究》[M],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1 年.
[3]侯書森、孔淑紅編《企業供應鏈管理》[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2年1月 .
[4]吳文釗《企業信息化行動綱領——中國企業信息化方法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 8 月 .
[5]魯開垠、汪大海等《核心競爭力》,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1年1月 .
[6]祈軍主編《21 世紀商學院 MBA 中國實戰案例》[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 年5月.
[7]陳功玉.陽明明.論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6月.
[8]李華焰.馬士華.供應鏈企業外包戰略選擇模型研究.決策借鑒.2001年4月.
[9]張德海.構建供應鏈管理模式下企業間的合作雙贏關系初探. 渝州大學學報 .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