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娟娟++聶愛民++曲蕾
摘要:語言輸入作為基礎,為自主學習者提供了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在此基礎上,輸出驅動牽引不僅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自我管控能力,而且有助于形成對自身提高更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通過科學、客觀的評價,使學習者在心理上認可自我,從而產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輸入基礎;輸出驅動;自主學習;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7-0195-02
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輸出假設”,認為語言在學習過程中有三個重要的作用,即注意功能(注意到想表達的與能表達的差距),檢查假設功能(指對目標與潛在假設進行),元語言功能(指學習者具有的關于語言的知識總和)。2007年文秋芳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在Swain的假設基礎上,突出了學習群體,學習環境和輸出界定,而Swain沒有區分學習群體,為界定教學環境,不包括譯的技能。[1]2014年文秋芳教授在全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發展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了“輸入為基礎,輸出為驅動”強調以“說、寫、譯”促“聽、讀”。有機結合輸出與輸入,既能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又能提高學生輸入的效率。
自主學習(active learning)是與傳統的接收學習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有些專家認為自主學習從本質上說是學習者對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的心理關系問題,即一種超越、批判性的思考、決策、以及獨立行動的能力。[2]如果賦予這種積極的過程科學的學習策略,應該能從本質上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正確地認識自我,提高學習效率。
語言輸入作為基礎,強調了必要的教師引導、信息處理、環境保障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資源;語言輸出作為驅動則側重于學習者能有效運用輸入的信息,對所學習的內容不斷修正,達到某個目標或愿望后,對自身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目標上再行修正和完善,如此良性循環。
一、輸入為基礎為自主學習創造的條件
(一)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用來幫助自己理解、學習或保留信息的特殊見解與行為。[3]要求教師首先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學習動機、接受能力、偏好和興趣引導學生制定一種學習方式。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參考方式制定、計劃學習步驟,并根據一套有效的評估體系對自身學習做出客觀評價。
策略在實踐中對學習者是很大的挑戰,它不僅需要內容的不斷調整,更需要不斷堅定的意志,強大的自我認識、自我克制和自我監控意識。除了成績提高是衡量標準外,還要從內心對自己提問。例如,假設不做選擇題或填空題,是否仍然可以聽懂大意,因此,對自身的評估不能只停留在客觀現有的題目上。高水平的學習者,例如碩、博研究生,更有能力制定自我評價方法,從而進行自我強化。教師在這一環節的作用,主要是幫助科學地制定計劃,引薦對個體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學習資源的合理利用
學習資源在輸入為驅動的理念下,顯得尤為重要。學習資源不僅指客觀資源,還包括教師的引導、其他人的支持和鼓勵等,更重要的是學習者本身的學習能力和態度。學習能力在信息輸入中起關鍵的作用,但是因接收信息、處理信息的速度較慢或者對某一領域的知識不夠“敏感”,導致將要輸出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明顯。因此,教師應該適當幫助他們修改學習計劃,改變方法策略。例如,聽枯燥的考試內容類的資料,不如聽語速適當、內容相當、字幕清晰、使用有趣的視頻資料,或許更有吸引力。
學習態度在輸入信息的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按照文秋芳教授對學習群體的劃分標準來看,中、高水平的學習者通常情況下,學習能力差異并不大,而學習態度卻大相徑庭,導致輸出信息所體現的能力差別加大。如果學習者不是由于興趣或者偏好而學,結果會直接導致輸入信息的驅動力不夠,輸出信息的能力不夠強大。
(三)有助于呵護學生的自尊
自尊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在輸入信息的過程中,除了自身有成就感之外,更需要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勵,以便對自己的學習成果做出正確的判斷。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的鑒定過程中,可能會針對學生不科學的學習方法或學習成績的不理想給出負面的評價,面對負面評價,學習者需要用積極的客觀的態度去看待,若感覺教師打擊了個人學習積極性,說明沒有較強的自尊心,不利于下一步繼續接收信息輸入并開展學習。相反,如果正確認識到了自主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并能加以改正,才能呵護較強的自尊心,才能呵護較強的自尊心,有利于以后的學習。
二、輸出為驅動對自主學習者能力的培養
1995年Swain歸納了輸出的四個功能:即增加語言的流利度;提高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注意程度,解釋所想與所能之間的差距;幫助學習者檢驗語言假設;促進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反思能力。[4]對于自主學習者來講,巧妙利用這些功能有助于學習者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
(一)業務能力的提高
在輸入的基礎上,學習者本身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的知識一定要通過有效的輸出才能讓學習者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拿英語學習來說,通常情況下,但是以“聽”為牽引帶動“說”,以“讀”為牽引帶動“寫”或“譯”。因此學習者通過語言輸出對自身學習成效進行鑒定,可以從內心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從而提高業務能力。
此外,學生對時間的分配,策略的應用,學習能力的評估判斷等,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有效的輸入,相對應的這部分能力的輸出驅動,可以從思維角度讓學習者能動地安排時間。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這種以輸入為基礎、以輸出驅動為牽引對自主學習有更深遠的意義。學習者如果想學某一領域的知識,可以不用任何理由習得。因此,對能力的驅動遠比對知識的驅動更能提高個人的業務能力。
(二)自我評估的助推
一套科學的評估方法對有效發揮輸出驅動的功能十分必要。首先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測試。如某些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系統有聽后模仿模塊、閱讀后轉述模塊等,并且各個模塊設有慢速、常速、快速的選擇,并有時間的限定,最后根據學習者的作答給出相應的分數。學習者可根據自身實際,用某一種方法進行時間和成績自測,做出曲線圖,曲線圖會給學習者一目了然的成長軌跡。
此外,學習者還可以根據輸入信息階段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進行階段性自測。換言之,借助網絡進行測試的內容是對自身橫向能力的檢測,而階段性的學習目標則是縱向的評估。
橫向、縱向的檢測能讓學習者養成做主動學習、對自身的提高有清醒、科學的認識。這不僅在知識層面是極大的促進和驅動,更是檢測對自我控制、自我提高、自我認識的有效方法。
三、結語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心理學家吳偉士(R.S. Woodworth)等提出過驅力學說,逐漸使人們認識到有機體產生更好的學習效率的動機不僅僅只來自本能,如果內心產生一定的刺激,這種刺激的反應結果能使需要得到滿足。而自主學習一方面使得學習者在自愿的情況下獲得了主動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接收了一定的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信息輸出所帶來的驅動使得學習者不但感覺到了自身語言使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加深了對自我學習能力、承受壓力的能力、接受挑戰的能力等的認識。知識獲取的途徑除了客觀因素,如課堂、課本、方法、學習資源等,主觀因素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樹立更強的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配合對自身實事求是的評估,才能真正有所提高。也是輸入為牽引,輸出為驅動模式下,自主學習的真正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02:2-9.
[2]Little,D.1991.Learner Autonomy: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M]. Dublin: Authentik.
[3]何蓮珍.自主學習及其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3,04:287-289.
[4]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C Cook & B Seidlhofer (eds.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5-144.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