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應用型院校管理和發展的重要依據。文章介紹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特征,探索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模型,從多方面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內涵與特征;質量標準;評價體系
作者簡介:廖敏霞(1984-),女,江西吉安人,江西經濟管理干部(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學、會計學。
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編號:JY1527),主持人:廖敏霞。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3-0055-05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關注最多,討論最熱烈、社會最關心、發展最投入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踐課題之一。2012年3月,教育部下發《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4]4號文件)明確指出,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是我國高校發展和改革的首要任務[1]。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對于深化教育改革、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創新,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應用型人才的內涵、特征
(一)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培養應用型人才,評價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應用型人才。對于應用型人才的準確定義,至今還沒有被教育界公認的理解。大多數人認為應用型人才首先應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人格,具有寬厚、扎實的理論基礎,很強的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組織管理能力,是在某個領域從事試驗研究、規劃設計、加工制造、工程應用、技術開發和協調組織管理工作的人才[2]。
根據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培養方式,教育界把應用型人才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是當前高職高專教育的主要培養對象及產品,突出技術技能。高職高專教育,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實踐,已具有一定的教學規模,也形成了自身的發展特色,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最基層、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作為主要培養任務。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標準的安排以及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都是以“應用”為宗旨,以“應用”為根本。在基礎理論教學方面,以“實用、實際操作”為目的,以“必需”為原則,以“夠用”為數量尺度;在專業知識方面,強調“專業性、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在教學組織上,強調“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產學研相結合、以就業為導向”等模式。第二種是知識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類型強調理論知識比較深厚、技術技能比較扎實,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方面具備一定的能力。知識應用型人才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培養對象及目標,其強調理論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培養的標準是本科教育,其核心和著力點是應用型。“本科”層次和“應用型”核心,決定了知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也是與其他本科教育和高職高專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層次、培養過程、培養途徑等方面的區別所在。第三種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扎實的技術、技能、能力,良好的創造、創新能力,是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基本屬性。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轉換升級迫切需要創新應用型人才。
(二)應用型人才的特征
傳統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其人才特征是以“知識質量”為屬性,強調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深淺來界定人才特征、評價教育質量的高低。應用型人才在其層次定位、培養目標等方面具有其獨自的特征。在思想品格方面,強調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具有艱苦創業、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甘于奉獻、敢于創造的創新創業精神,突出職業道德和德育實踐。在知識要求方面,要求具備較扎實、系統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科技、開發手段;同時,在社會、人文、自然科學知識方面,應該與相應崗位工作相適應。在技術技能方面,除了具備實驗、制圖、編輯、計算機、外語等專業技能和基本工藝操作技能,還應當具備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經營管理等非技術能力和技術思想表達、技術應用能力[3]。基于以上方面的特征,應用型人才有其相應的崗位領域。將理論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工程設計、工作要點、決策執行,并應用到生產、流通、社會服務等各領域,解決生活、生產中具體的實際問題,是應用型人才的崗位特征[4]。
不同的人才類型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不同的社會功能要求不同的人才技能結構,不同的人才技能結構表現出不同的人才特征,應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教育界一直在思考:應用型人才的通識教育應該達到什么程度?全國范圍內、不同院校的相同應用型專業,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口徑是否需要一樣寬,通識教育的培養程度是否一致?很明確,不同類型的學校,其培養的側重點不同,人才培養的規格也不同,其專業口徑、通識教育的程度應該有區別。層次越高的院校,通識教育比例越大,而且專業口徑也越寬;而對應的,層次稍低的院校,通識教育的比例應該低些,專業培養的口徑也窄些。從社會應用型人才需求市場調查得知,完全相同相似型人才,不是社會的迫切需求,社會需要的是大量的互補型人才。
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樣性,市場經濟的多樣性特征,從需求的角度、從根本上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多樣性,表現為各院校向社會、向市場自主辦學,根據市場需求、自身的性質、專業特點、辦學優勢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辦出特色,服務于市場經濟的發展[5]。應用型人才培養在通識教育方面,必須達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專業技能方面要高于研究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較高的綜合素質,基礎扎實、知識面寬、應用操作能力強,服務于生產、管理、服務的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二)應用型人才的質量標準體系
要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就必須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管理,而質量管理的依據就是質量標準。各個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都應該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質量標準體系。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格特點在基礎理論教學方面應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專業基礎理論及專業理論教學方面側重于“是什么”。比如知識的起源、知識本身的內容、知識本身成立的條件、在應用知識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不必過度關注“為什么”,比如知識自身的論證過程、歸納過程、演繹過程及相關原理。在基礎實驗方面,主要培養應用型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最基本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專業基礎和專業實踐教學方面,重點培養應用型學生的自主實驗能力、綜合應用技能,通過實習、實訓等環節,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使之積累相應實踐經驗。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知識模塊,其質量標準也有所不同,具體見表1。
三、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是應用型院校的生存之本,是應用型院校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因素。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的闡述,當前理論界和實踐領域都認為包括外部評價體系和內容評價體系,詳見圖1、圖2[5]。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外部評價體系,可以促使院校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縮小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內部評價體系可以促使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教育事業的改革深入,當前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存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最終影響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一)外部評價體系
在外部評價體系中,針對評價主體的選擇,不少院校存在評價主體單一,要么通過用人單位進行外部評價,要么通過畢業生及家長進行外部評價,很少有院校采取多評價主體的方式進行。由于不同的評價主體角度不同,其代表的利益也有差異,例如用人單位在評價時更多關注人才的道德品質、專業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合作意識等;畢業生及家長在評價時,關注重點在于就業的滿意程度、工作的環境、待遇等方面;社會公眾的評價主要包括院校的知名度、聲譽等。很顯然,如果采取單一的評價主體,其評價內容、評價信息存在明顯的片面性,從而導致評價結果的不真實性,影響評價體系的作用。針對評價方法,通過向評價主體發放調查問卷(包括紙質和電子版形式),是當前主要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因缺乏相應的激勵措施和硬性要求,往往會出現被問卷者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應付的局面,從而影響評價質量。而且,問卷的回收率也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針對評價內容,因缺乏相對統一的指標體系,即使有一定的指標內容,也很難實現量化,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的定性考核,最終導致評價結果不客觀、不全面,未能起到真正的評價作用[6]。
(二)內部評價體系
在內部評價體系中,課程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圍繞考試成績、教學督導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四方面展開。當前,作為學生學習成績認定的依據,不管是理論課的閉卷考試成績,還是實習實訓課的報告,都只是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對學生的團隊合作、綜合業務水平、創新創業能力則考核不足。而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這恰恰是企、事業等用人單位關注的能力。教學督導一學期只聽一兩節課就給課程教師評價,這種做法、這種結果都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及偶然性。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因受到種種因素限制,很難客觀反映課程教師的真實情況,僅僅是一種評價工具,無法形成合理機制,起不到應有的評價效果。
針對課程教學資源建設評價主要包括硬性設施的實驗實訓室評價和軟件方面的師資隊伍的評價。對實訓室建設的評價,僅限于現狀分析,缺乏前瞻性、動態性的考核;對師資隊伍的評價,也僅限于學歷、職稱、科研等“有形”要素的評價,而對團隊合作、實務操作能力、師資結構等“無形”要素涉及甚少。這些做法,都影響著應用型人才質量評價工作,制約著其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針對課程教學管理與服務方面的評價,基本上是限于表面上、程序上的說明,實質問題涉及不深。
四、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水平高還是低,能否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體系進行評價[7]。構建和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是檢驗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尺度,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既要兼顧人才培養在評價方面的一般要求,更加要考慮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的新要求、新特點。構建院校、行業企業、社會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為準則,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內容和指標體系,采用與評價主體、評價目標、評價內容相適應的評價方法,從而形成具有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質量評價體系[8]。
(一)評價主體
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主要包括學校評價、行業企業評價以及社會評價。作為彼此獨立的評價主體,其出發點、落腳點不同,觀測的內容也差別較大。院校評價主要是教育系統內部評價,論證辦學理念、專業定位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專業課程體系是否與人才培養方案、培養目標一致;教學條件、教學管理是否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等。行業、企業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使用者,其評價主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職業修養、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社會評價主要是站著社會的角度評價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接受和認可程度[9],具體內容見表2。
(二)評價內容
評價內容,說到底就是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一直以來,應用型人才培養指標體系是一個受到普遍關注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但至今仍沒有形成公認的評價指標體系內容。本文的課題組成員緊密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黨的素質教育思考為指導,力求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包括思想品德指標體系、才能指標體系、身心指標體系、審美指標體系四方面,如表3所示。
(三)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的選擇要適應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要求,充分考慮為評價目標服務,使評價結果能客觀反映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質量水平。
1.采用院校自我評價與教育部專家組評價相結合評價的方法。院校自我評價是整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專家組進入院校,結合院校的自我評價情況進行全面檢驗和鑒定。院校應建立自我評價機制,通過常態化的自我評價,掌握學校的實際情況,實現學校內、外部質量的一致性,形成有效的內部控制和制約機制。
2.采用查閱文檔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評價的方法。“聽、看、查、議”相結合,是專家進校評價時的常用方法。“聽”是認真聽取學校領導有關教學工作匯報,校領導、中層管理干部、教師、學生、離退休人員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深入課堂聽教師的講課。“看”是指查閱有關資料,考察實驗室、圖書館等各種生活設施、教學設施。“查”是指考察學校教室、計算機房、網絡中心、實訓室等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隨即調閱學生畢業論文、實習報告,對學生進行隨機性的基本技能、課堂技能和實驗實踐技能測試等。“議”是專家組依據基礎材料、基本素材進行商議,得到有關結論等。實踐證明,通過采用查閱文檔和實地考察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有利于考察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實際情況。
3.采用全面考察與抽樣調查相結合評價的方法。以整體評價為主,把學校教學工作全局作為評價對象,進行整體綜合考慮,這是全面考察的具體做法。全面考察方法便于從總體上發現問題,有利于院校從全局和整體上進行完善和改進,促進學校全面健康發展。抽樣調查指的是專家組進校后對有關教學工作水平評價的材料進行隨機性抽樣調查,具體做法包括針對性抽樣調查、層次性抽樣調查、真實性抽樣調查、原始性抽樣調查。總之,采用全面考察與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有助于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做出真實性的結論。
第四,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評價的方法。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在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明確評價內容的基礎上,實施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是實事求是、客觀評價的具體表現。專家組對照事先制訂的評價指標體系、內容,認真考察學校的自評報告及有關材料,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得出評價結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高。緊跟人才需求市場,樹立科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觀,動態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以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發展的需要。構建學校、用人單位、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完善評價指標內容,更新評價方法,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項永恒課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N].中國教育報,2012-04-01(01).
[2][4][7]劉國欽,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肖俊生.校企雙向式農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5(3):73-75.
[5][6]劉翠.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6):116-118.
[8]牛志宏.高職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13-16.
[9]張建國.工學結合模式下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3-35.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