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花
小學數學教學中,練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練習,不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我認為,設計課堂練習時要結合新課程理念,體現課堂練習的變化和運用特點,還要讓學生的課堂練習設計具備針對性、生活性、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以求真正促進學生在數學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巧設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一定能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一、練習要有針對性,避免盲目性
練習在課內進行,可以使所學的知識得到及時鞏固,發現學生不夠理解的地方,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及時得到彌補。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過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必要的練習,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要保證課內的練習時間,克服教師講得多,學生練習時間少,主要靠課外練習、補缺的不良狀況,否則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不但練習的效果不好,還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練習不是目的,而是達到教學目的的手段。練習內容要緊扣教學要求,目的明確,有針對性。
二、練習內容要體現生活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使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這樣的數學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是有用的,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
三、練習形式要體現趣味性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對練習的興趣,練習形式要體現趣味性。我在教學過程中,十分注重在練習形式的多樣化上下功夫,在“趣”字上做文章。盡量把練習中的數學知識編成故事、童話等游戲形式,讓學生一看到練習的內容就來勁,產生躍躍欲試的欲望,這樣,學生把練習看作是沒有負擔的學習活動。
四、練習設計要體現層次性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新課程提出: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五、練習設計要體現開放性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因此練習的設計要減少指令性成分,增強練習的開放性。數學開放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數學問題。這種開放性問題具有很高的創造教育價值,極富挑戰性。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能有效地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小學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教師設計的練習題要盡可能生動活潑,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無窮魅力。運用開放性習題,設計一題多解、一題多問,可促使學生的思維呈現活化狀態,給他們創設一種“探索”的感受意境,解題中感受到樂趣無窮,從而激發其練習興趣。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運用開放性的練習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學會篩選、學會思考、學會整合。
小學數學練習有效的方法還有很多,總之,我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認識練習的有效性,對布置學生的作業必須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和組織練習,做到精選、多變、巧練,通過點——線——面層次的練習使知識形成網絡。巧設練習題,發揮習題的功能,不僅要讓學生扎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形成基本的數學技能,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淺入深有層次,豐富多彩不呆板,反饋調節重差異。切實做到數學練習適度回歸生活,關注動手實踐,從而真正達到練習的有效性為有效教學服務這一根本目的。讓學生在有效的練習中,演繹精彩的課堂。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