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改革和深化,小學應試教育逐步轉向素質教育,可謂是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有效地將素質教育實踐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眾多相關教職人員所共同思考的課題。首先闡釋了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并明確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隨即提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實施的科學方法,以發揮相應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策略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一種具體體現,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符合時代的需求。語文素養是學生能夠學好其他課程的一個基礎性條件,因而將素質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是使其得以順利實施的主要因素。語文課堂作為對小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平臺,對小學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2001年6月份,我國初步提出了素質教育概念,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當中的初始階段,從小學時期開始滲透素質教育能夠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
素質教育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其目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公民。從素質教育的功能上看,素質教育能夠充分考慮人與社會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在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上提供保證,為學生的主動精神提供有效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也更為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培養其健全人格,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素質教育所關注的是人的發展,也就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價值。
素質教育本身具有鮮明特點,與應試教育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一是時代性,素質教育是在國家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環境中孕育而生的,最能夠體現時代的發展意義,在科學發展觀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上具有切實意義。二是綜合性,也就是要求培養學生的均衡發展,在德、智、體、美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三是主體性,素質教育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其個性和創造力的開發。四是長效性,素質教育注重終身學習。
二、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素質教育是一種通識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礎教育?,F如今,我們的教育從幼兒園到中學,都在不同層面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要貫穿教育的始末。素質教育包括學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
首先,素質教育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學科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傳統的教育模式只是通過教師一味地對知識進行講授,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自主思考的空間,無法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使得課堂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得不到保證。而素質教育更加重視科學的教學方法的實踐應用,強調的是以學生為本的課堂。重新界定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能夠讓學生更加受到尊重,暢所欲言,同時充分發揮教師作為課堂上組織者和引導者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學手段的創新,為學生豐富學習生活,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尚未感受到升學壓力,因而更能夠有機會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開動腦筋,活躍其思維,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其次,對于學生的能力教育同樣也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大多數學生活潑好動,如果只是單純地為其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則難以保證全方面的發展條件。素質教育條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注重的不是課業分數,而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動手實踐能力,使其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能夠不斷追求不同領域上的成功。因而,素質教育的實施,能夠為小學生創造合適的機會,挖掘學生的才華和天賦,有益于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第三,素質教育對小學生人格上的培養也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孩子幼小的時候,思想單純,容易接受教育,長大以后,思想復雜,感受遲鈍,不容易接受教育,因此,必須抓緊早期教育的大好時機。
素質教育的開展,必然需要研究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特點,即便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但依舊需要在實踐探索中,用最為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方法對其進行教育和引導。素質教育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不僅注重學生的共性,也同樣注重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學生未來個人價值的實現。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方法
1.教師應有意識地采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所謂,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成為一種動力,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讓學生更加愉快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調動自身潛能,首先必須與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老師,不僅僅是在語文知識的傳授上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會對孩子們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的行為舉動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效仿的對象。唯有教師本身和藹可親,易于接近,與學生的關系恰到好處,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和素質教育內容更加感興趣。
2.在課堂上創造語文環境。語文學科是基礎課程中的基礎,作為學習生涯的必修課程,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起到相應的奠基作用。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班級授課的優勢,進行大膽改革和調整,在語文環境的塑造和教學模式完善方面做出努力,進一步達到減時增效的目的,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有效性。應當在教授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任務設置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合作,在探究中學習和掌握更為扎實的知識和能力。語文環境的有效創造,不僅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素養有更為切實的體會,陶冶情操,還能夠讓學生在素質教育方向上有所進步。
3.教師應引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就是說,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對象,擁有足夠的自主思考的空間與時間。在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情況下,有機滲透一些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通過這些教育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并逐漸樹立為國家的未來發展貢獻力量的抱負,促使其產生強烈的學習原動力。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擴展與深化是我國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唯有全民素質得到提高,才能夠更加突出集體利益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小學語文教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便顯得更加重要。相關教職人員需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科學手段,讓學生耳濡目染,在循序漸進中養成高素質行為習慣。并在教學方法上予以創新,不斷摸索教學規律,唯有如此才能夠促進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落實,為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春艷.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構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學科教育,2000(7):42-44.
[2]谷瑞麗,溫俊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7):60-61.
[3]畢勝航.新課程改革實施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6):248-249.
[4]文靜.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策略研究報告[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2(3):77-82.
[5]楊金.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西部素質教育,2015(9):105-10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