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湘浦
摘 要: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必須要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給學生提供鍛煉發散思維的機會,安排刺激發散思維的環境。教師要立足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
關鍵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興趣;質疑;發散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能突破常規思維的束縛,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獨特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思維成果。創新思維的特征是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從而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品質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時代需要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一、激發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必須要激發他們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因此,對他們學習興趣的激發就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激發興趣方面,語文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任何思維都要憑借語言這一工具才能實現,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發揮語文課的優勢,喚起學生創新的欲望和激情,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進入思維、探究的最佳狀態。
要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教師必須對語文教學充滿興趣,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的教學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和感染著學生。教師的興趣必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教師的激情必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只有教師對語文教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對學習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等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投其所好”,使之更好地適合學生的學習,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大膽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敢于質疑是創新意識的標志,是創新思維的起點,是創新過程的萌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學習過程中敢于質疑問難,從而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和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不管質量如何,教師都應以贊許的目光、鼓勵性的語言給予積極的肯定,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大膽質疑。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習慣,要讓學生不迷信教材和老師,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質疑,教會學生質疑,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大膽提出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它是創新思維的核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可以突破常規,從多方面尋求答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固有觀念和模式的束縛,沿著不同的方向和途徑,運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從多角度、多側面進行思考,從而產生多種多樣的、獨特的思維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敞開思路、積極思考,逐步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發散思維。
要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首先教師要具有創新意識,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要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性地學習。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給學生創設培養發散思維的機會,安排刺激學生發散思維的環境。如,我教《鷸蚌相爭》一文時,當學到課文的結尾“漁夫輕而易舉地就把鷸鳥和河蚌一起抓走了”時,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鷸鳥和河蚌的命運會怎樣呢?”一開始,很多學生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它們會被漁夫煮來吃了這樣的結局。這時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它們除了被漁夫煮來吃了之外,還可能會有其他不同的結局嗎?”經過這樣一引導,學生的思維就活躍了,有的說:“后來他們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終于逃走了。”有的說:“漁夫的孫子告訴爺爺要關愛小動物,央求爺爺把鷸鳥和河蚌給放了。”還有的說:“鷸鳥知道自己錯了,還連累了河蚌,就決心要把河蚌救出去,”還有的說:“河蚌原諒了鷸鳥,它知道自己走得慢,逃不出去,就設計幫助鷸鳥逃走,而自己卻被漁夫煮了。”這樣多種思維的碰撞,就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應當成為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激發和培養創新思維的方法很多,只要我們在思想上重視,采用正確的方法,就可以使語文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