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芝
摘 要:眾所周知,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學生從運用口頭語言過渡到書面語言的橋梁和紐帶。識字教學是比較枯燥的。然而識字教學的質量卻關系到小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很多教師采用的都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而后就是讓學生不停地重復書寫,認為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其實這樣的做法,不但讓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而且取得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在識字教學中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枯燥乏味的識字教學變得鮮活起來呢?以下是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教學形式;形象化;識字空間
一、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
七八歲的孩子,特別活潑好動,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識字的“機械化”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發展,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比較短,無意注意還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新教材的特點,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識字教學中積極采用生動活潑的游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游戲中充分享受“玩”的快樂,在有意識的“玩”中調動記憶的熱情。這樣不僅使識字教學充滿趣味,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找朋友,可以選擇幾組意思相近的字,例如:“江、河”“筆、籮”“柳、楊”等。分發給不同的學生,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朋友站在一起,并說說為什么要找他做朋友。“江”找到“河”說他們都和水有關,“筆”找到“籮”說他們都與竹有關,“柳”找到“楊”說他們都和木有關。這樣,既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又了解了這些漢字的特點,有利于記憶。也可以在識字教學后,把一些漢字的部件拆開分發給學生,讓手中所拿的部件能夠與組成所學漢字的同學站到一起,作為好朋友。這樣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學漢字。又如,猜字謎是小學生樂于接受的一種形式。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編謎語或順口溜的活動中來。例如,在教學“秋”字時可以出示字謎:“一邊綠,一邊紅,紅的怕水,綠的怕蟲”。教學“會”字時可出示字謎:“人在高處走,云在腳下行”。教學“六”字時,可引導學生說:“一點一橫,兩眼一瞪”。“回”可引導學生說:“口中有口難開口”?!皻q”可引導學生說:“多一半,出一半”等等。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這些所學漢字的構成特征。此外還有摘果子、開火車、變字小魔術等多種游戲形式。
二、讓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對于枯燥的事物,人們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果讓他們一味地被動識記抽象的漢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化、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如:在二年級下冊的識字6中出現了較多的動物名稱的漢字:獅、猴、猩……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動物的掛圖,做到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比如說,教學“獅”字時,教師出示獅子的圖片,引導學生說說獅子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形象地理解這是一種兇猛的野獸。這樣孩子會很渴望掌握關于這個動物的漢字,這時才來學習“獅”字,往往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傊?,小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親自去摸一摸、畫一畫、嘗一嘗相關的事物。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境中,將會使他們對事物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學生不但記得牢,而且加深了對漢字的含義的理解。
三、聯系實際生活,拓展識字空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多識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識字途徑。這也印證了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生活化……如:游覽動物園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漢語拼音識記各種動物名稱的標牌,逛街時引導學生認識廣告牌,在超市中認識各種商品的名稱等等,都可以擴展想象和思維的空間。教師應利用孩子愛表現的特點提升他們在生活中識記漢字的興趣和能力。讓現實生活成為他們學習漢字的大舞臺。教師應該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拓展兒童的識字空間。
總之,識字教學是抽象的、枯燥的。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并能處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巧妙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解決識字教學的“枯燥無味”的問題。因為只有讓識字教學的課堂也變得鮮活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小學生識記漢字的興趣和能力。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