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飛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最讓語文教師頭疼的事,因為閱讀能力是小學生理解文章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基礎,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對小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以及基本語文素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極其重視閱讀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
眾所周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最讓語文教師頭疼的事,因為閱讀能力是小學生理解文章能力與寫作能力的基礎,也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對小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以及基本語文素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呢?結合多年的閱讀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做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有很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搶時間趕進度,經常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只是手持教學參考資料,在課堂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依次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層次劃分,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等等,一節課下來,教師只是生硬地肢解了文學作品。在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接受者,所接受的全部是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學生自己對文本的自主閱讀。實際上,這樣的語文教師在當今開放的語文課堂中仍大有人在。我們知道,學生是語文課中閱讀的主體,如果他們對閱讀不產生興趣,你的這節課也就稱之不上閱讀課了。我在課前經常通過成語故事來創設情境,很自然地引入我們所學習的課文當中,學生一旦對文章產生了興趣,他們就會把讀書看成樂事,就會自覺主動地閱讀并釋放巨大的潛能,如果我們的學生達到對文章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去讀,這就說明他們的閱讀興趣來了,有了這樣的興趣加之日積月累,我們還愁學生語文知識不豐富嗎?還愁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嗎?在閱讀教學中,我始終要圍繞文本的編寫意圖,不斷地向學生拋出問題,使學生不斷地思索并產生閱讀的愿望。當我們的學生懷著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的時候,他們的整個閱讀過程中就會始終充滿閱讀的期待和探索,從而始終保持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結束的時候,我要根據所學的內容激發他們閱讀課外相關內容的興趣,這樣就會將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二、在閱讀教學中把閱讀方法教給學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和整合,教師更應該由過去的“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來教,這就說明教材只是我們的工具、例子。在我的語文教學中,開學初備課時我會將教材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將教材內容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古詩”等幾大類。在教學過程中我將這些類型的文章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如,“寫人記事”的課文,我會讓學生按照這幾步去學習:步驟一,精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必須了解文章中寫了什么人?什么事?步驟二,細讀課文,掌握文章記敘順序,厘清課文的脈絡,把握好記敘文六要素;步驟三,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抓住文中描寫人物的有關外貌、語言、動作、心理和神態等語句,通過反復誦讀去體會和感知文中人物和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想,這樣的語文閱讀教學,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個學生閱讀習慣的好與壞,會對這個學生的閱讀效果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沒有養成良好的自覺閱讀和一邊讀一邊思考的好習慣,學生的閱讀就會毫無效果。因此,我認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更應該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時時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要一心多用,要靜心來閱讀和思考文章內容;要求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大膽質疑,以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另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使之產生共鳴。
四、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
閱讀的目的之一是積累知識、開闊視野,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語言學習來說就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我在閱讀教學中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對好的詞句進行積累。在學習文質兼美的文章時,我要求學生對特別生動形象的詞句進行朗讀訓練和背誦,并且要求學生分類摘錄,并把這些詞句變成自己的財富,需要的時候才能信手拈來。另外,我教育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的時候,遇到美文或佳句,也要進行歸類整理并摘抄。這樣,學生的語言就會隨著詞句的日益積累而愈加豐富,這種積累對閱讀是有很大幫助的。
綜上所述,閱讀就是學生吸收知識、積累知識、內化并應用知識的過程。學生只有對課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當中,加之老師有效的指導,通過自己不斷的實踐、思索、感悟和表達,才能使自己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