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花
摘 要:遷移理論教學模式是對原有教學模式的創新,意在教會學生提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遷移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遷移理論;小學語文;運用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人才策略,提升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要求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使學生遇到問題后能夠迎刃而解。在小學語文的教育階段提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遷移理論教學。這里將與教師分享遷移理論教學在平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狀以及應對策略等相關問題。
一、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意義
對于一些地方性的學校,教師很難將遷移理論運用到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注重對文本知識的深度分析與掌握,并不能夠教會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課外題目中,導致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相對薄弱,很難找到問題的核心。
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和小學生認知的發展存在著很多內在聯系。這一階段學生的認知是思想情感、記憶發展、思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提升思想情感、記憶與思維能力。遷移理論教學模式正是對學生這些能力的提升,符合小學語文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
二、遷移理論教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的關系
遷移理論具體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方面,并與小學語文教育建立聯系。而遷移理論包括遷移到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方面。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從這些方面與小學語文教學建立聯系,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遷移理論與小學教學存在著很大的聯系。
三、遷移理論在小學教育中的應對策略
在遷移理論教學的基礎上結合小學語文教育的本質,更多把生活知識與教育融合在一起,將生活中的知識遷移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體現了生活知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語文學習態度,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遷移理論知識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遷移理論應用于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能力的大小,教學內容的遷移價值大,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就會起到較大影響。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計上,要把遷移價值大的教學內容放在首位。例如,在語文教學中,課文謀篇布局的方法就是具有遷移價值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要把謀篇布局的方法作為教學的首要內容。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舉一反三,將謀篇布局的方法運用到寫作和理解新文章的結構上。
2.遷移理論應用于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知識傳授的方式,在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學生先前的知識掌握牢固與否決定了其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舊知識掌握越牢固,對于新知識便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以要加深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型教學法是具有遷移價值的教學方法之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鞏固新知識。引導型教學主要指的是,在新知識的教學初始階段,通過引入相關的知識點,從而給學生引出要學習的新知識點,在引導性材料和新知識點間搭建溝通的橋梁。
引導性材料一般分為兩類,一是陳述性的,即教師用概括性的語言向學生說明新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新舊知識點上形成一個過渡。二是比較性材料,即在新舊知識點中進行比較,指出新舊知識之間的異同,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3.遷移理論與練習
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檢驗學生是否會學習的有效方法,也是檢驗遷移理論在學習上應用的效果。要想發揮練習的檢驗作用,就要規范練習的方法,做到集中練習和分散練習相結合,精練和綜合練習相結合,練習與錯誤糾正相結合。教師在設計練習過程中,要注重練習的調動意義和遷移價值,爭取做到每個練習都能發揮作用。在學習中拓寬練習的內容和方法,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增強學習技能,調動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必須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把遷移理論教學加入到語文教學的日常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文綜合能力,還能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的熱情。找到適合的方式學習便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現代教育體系下,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模式,在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認知,為以后更好地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遷移理論的教學方式是適合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該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發揮教學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施玲英.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將作文與閱讀教學緊密結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2).
[2]張興瑜,胡朝兵.遷移理論及其對教與學的啟示[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9).
[3]張連連.談小學語文學習中的口語交際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07(1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