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亞楠
摘 要:新課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主動提問的能力,通過具體事例闡述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主動提問;有效途徑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基礎的教育課程中,提倡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學生保持著這種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他們才會主動地喜愛這門課,進而能有效提高學生初中數學學習成績。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將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任務。
一、營造課堂氛圍,使學生敢問
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公式都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以督促者、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表情讓學生感覺到親切感、信任、尊重、友好的形象,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創造出一種平等、親近的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當學生主動提問的時候,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提出的問題很重視,要消除學生對說錯問題而害怕教師的心理。教師要努力創造和諧的課堂環境,讓學生感覺到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學生就會主動思考勇敢地提出自己遇到的各種數學問題。
二、與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下,學生多數習慣解決教材上提出的問題,而忽略身邊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從而局限了學生發現問題的空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中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置身邊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問題有機結合,調動學生的感官積極性,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例:師:同學們都看見過蘋果掉在過地上嗎?
生:看見過。
師:那問一下同學們,蘋果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飄在空中呢?
生:因為地球有吸引力。
師:那同學們知道是誰發現了這個現象嗎?
生:牛頓。
師:牛頓這么善于觀察,那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活中與咱們初中數學有關的例子?
(學生積極提問)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通過舉例子讓學生效仿前人,激發其提問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也如前人一樣善于提問,進而促進自身的學習。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好問
學生的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身的學習。好的習慣能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說,通過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提問。為此,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數學學科的特性,為學生創造出合適的教學情境,或是直接將知識有效地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式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養成勤于提問的習慣。
例:師:座位號數是2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右手,讓座位號數是3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左手。
生:老師,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舉手的人不一樣呢?
(教師為學生講解最小公倍數的相關問題)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師為學生創建了一定的問題情境,學生通過老師的舉動產生疑惑,進而提出了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際授課中必須做足準備工作為學生創建教學情境,引導其主動提問。
四、傳授方法,讓學生會問
在以往的教學中,都是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提出問題,一問一答的形式,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學生不會自己提問,也不知道從何提問的現象,學生總是很被動地去學習,會使學生自主提問的積極性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在數學知識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動提問,同時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提出更優質的問題。為了能夠讓學生善于提問,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多注意引導,讓學生多注意觀察生活、了解生活。
例:師:來咱們看××同學桌子上的杯子,大家說它是不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啊?
生A:不是!
生B:是!
師:哎?同學們答案不一樣啊!為什么啊?
生A:老師你看,那個杯子上粗下窄,根本不是對稱的。
生B:老師,那個杯子是左右對稱的。
師:各有各的道理啊!(教師為學生講解)
在以上的案例中,教師通過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仔細的觀察,同時也結合了數學相關知識,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主動提問,并學會自主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主動提問并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事,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多結合生活實際,創造更多的課堂歡樂愉快的氛圍,創造出更多的提問環境,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教會學生自主提問的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提問的積極性,培養提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玲淑.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能力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中,2015(11):103.
[2]張亞峰.初中數學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10).
[3]周秀華.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