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伍草
摘 要:語文是一門很強的工具性學科。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會使用語言文字,學會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而閱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這是因為閱讀教學可以教會學生字詞句篇等語文基本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的全面發展,并擴展學生的綜合知識,同時巧妙地進行審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閱讀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閱讀;自學能力;閱讀能力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讀為本
學生只要有興趣,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他們來說學習就不是負擔。在小學語文教學材料中,占大多數的是記敘文和議論文,這些文本描述一個具體、生動的事物。
閱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欣賞文章的同時提煉語言,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使其對生動的敘事和描述有強烈的感情,在學生的腦海中達到情感共鳴。在這一點上,他們被內容所吸引,進入這篇文章描述的狀態;這樣他們就越想讀,讀得越多,越愛,閱讀能力就越高。如,“海底世界”一課,板書任務時,我讓學生說海底將是什么樣的場景?一些學生說:海底黑暗沒有光明;有人說,海底非常安靜,沒有聲音。我不急于糾正,而是啟發學生從課文獲得正確理解,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讀課文。
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導入新課的這種環節也很重要。如果一篇生動的課文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再如講《橋》一課時,我在質疑,“橋”是一個熟悉的建筑物。橋梁是怎樣建成的呢?學生回答:用木頭做的橋是木橋,用石頭做成的橋是石橋,還有用鋼鐵做成的橋就是鐵橋……今天我們講的既不是鐵橋,也不是石橋,而是“人橋”。這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臨危不懼、沉著鎮定,幫助村民們安全地渡過“生命橋”,歌頌了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這樣的引入,就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對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很有幫助。所以在閱讀時我們應該尊重、關心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著力培養自學的能力,以讀精講
要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如果教師認為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如何說,學生就如何做,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處于被動地位,這樣就會學得很死,更不用說獨立完成一件事。
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要真正學習文化知識,只有通過自己的大腦來思考,進行做或說某一件事,才會有好的效果。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外因,我們知道,只有使用外因來刺激學生的內因,才能慢慢引起質變,一旦引起學生學習方面的興趣,他們自然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如,《草原》這篇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減少教師的講解,應該多讓學生動腦筋,所以不能開始就講課文,先讓學生看課后的思考題,然后啟發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這樣做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處。
三、加強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便可知我國古代的教學方法對閱讀十分重視,閱讀教學往往是老師提問題,然后學生來回答的過程。學生想的東西很少,這是一個被動的教學過程,無法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之間的對話,是使用教材的過程,而不是教教材的過程。”閱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讓學生閱讀,一次一次地讀,直到讀出感情。如,在教《奇怪的大石頭》一文時,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先各自說說看到課題后的疑問,此時學生的興趣都很大,都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有的說:“奇怪的大石頭”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說這么大的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很大……聽完這些各式各樣的回答后,學生都把猜測的目光投向我。這時,我順著他們的回答說:“你們剛才的想法都特別得好。那么,我們將要學習課文中的‘奇怪的石頭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和你們所說的一樣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看這篇課文。”讓學生再次讀完課文,找出了明顯的答案,學生的興趣又一次高漲。這時再提出有難度的問題,不易理解的地方,組內交流之后在班級匯報。然后系統總結,從而揭示文章的中心。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有抓住以閱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更好地實現閱讀教學目的,使我們更容易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反映閱讀教學的三實:“真實、簡單、可靠”。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