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啟霞
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啟蒙運動發揮了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其方式方法和內容具有當代借鑒意義。基于對歷史的考察,充分利用易班思想引領的功能,有效應對新媒體時代碎片化、快速化的閱讀和學習方式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關鍵詞: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政治教育;易班;新媒體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在發生時間上雖有先后關系,但運動過程存有交叉,其思想啟蒙作用的主次關系一直是學界的爭論所在,有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啟蒙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政治干擾,中斷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使得啟蒙的任務不能完成。也有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在五四前并不突出,是五四運動后才真正熱起來,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的最初目的并不是啟蒙,而是爭取政治權力,所以啟蒙只是手段,政治改革才是目的,這樣就不存在救亡壓倒啟蒙的說法,更有學者認為五四和新文化運動不過是當權派權力爭奪下的產物。對此,筆者認為思想啟蒙運動一直在進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當代的啟蒙任務。思想啟蒙必然帶有政治色彩,沒有政治權力的推動思想啟蒙無法完成,同時,思想啟蒙的完成本身也是政治權力穩固的有力保障。因此,如何把握時代特點利用新工具和方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當代啟蒙任務就顯得迫切和重要。
1.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社會背景
辛亥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登上了帝位,中華民國形同虛設,復辟帝制意味著封建專制的回歸,各派軍閥不服新君,派系混戰成了常態,官場中互相勾結,黑暗成風,經濟上由于發展實業和對外通商,民族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但是外交上卻免不了日本帝國的欺壓和侵略。面對內憂外患的喪國危險,社會各階層的表現各不相同,以軍閥、當權派為主的是保守派,只顧個人利益;以知識分子為代表的改良派和激進派由于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又懷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因而四處奔波,企圖挽救中國,而以工人階級和底層民眾為主的下層群眾卻表現得愚昧無知、麻木不仁、自高自大和自欺欺人。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企圖用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喚醒國民。其實這也是當時知識分子唯一能做的使命,沒權沒力是很難撼動政治圍墻的。
2.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1)報刊雜志。報刊是當時開展思想啟蒙運動的主要抓手,從《新青年》到《新潮》、《每周評論》、《星期評論》、《京報》等全國性的報刊遍地開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高一涵、周作人等一大批激進知識分子都紛紛在這些報刊上發表文章,如陳獨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釗的《青春》、《晨鐘》,魯迅的《阿Q正傳》,胡適的《文學改良芻義》等,對中國青年的思想進行了啟蒙,影響深遠,毛澤東也承認當時最喜歡看的雜志就是《新青年》,與陳獨秀在北大圖書館的一次談話對他影響很大。由此可見,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通過創辦報刊,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對中國青年學生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2)學生社團。受到啟蒙的青年學生,在各大高校紛紛成立了各種社團,如互助社、新民學會、新潮社、國民雜志社等都是當時很有影響力的社團,這些社團除了在同學中擴大新思想的傳播外,也致力于對下層民眾的傳播,他們組成平民演講團,通過演講的方式向勞動群眾傳播民主科學的新思想。除了有專門的社團組織知識分子到平民中去演講外,也有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等人,五四運動期間在大街上演講,喚醒民眾。所以青年社團和演講也是當時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3)學生運動。從最初的新文學運,到各種小型的學生運動,再到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正是這樣的運動使得新思想從知識分子到學生再到普通民眾中擴散發展。特別是聲勢浩蕩的五四運動過后,不論是商人還是工人或者是最下層的民眾,都用著他們的方式罷市、罷工來聲援運動,從這就可以看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也許他們還沒有被完全啟蒙,還不知道民主與科學是什么,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都被激起了,他們敢于反抗,就是人性的回歸,也是啟蒙思想在一定層面上的反映。
綜觀整個五四新文化運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們不難發現,在五四運動前,主要是以民主科學為主思想啟蒙,意在立人,對愚昧國民性進行改造,樹立西方的民主科學新思想。而五四運動后,各種思潮開始盛行,形成了各種思潮辯論的新局面,最終以馬克思主義社會革命理論取勝,這當然與當時的時局,民眾的訴求,以及國際的形勢有關,而隨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成立,《新青年》也就成為了黨的刊物,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引導了整個社會的理論風向。
3.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首先,由最初的大眾媒介《新青年》報刊開始,到全國的運動熱潮,具有由小到大,層層遞進的特點,采用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媒介報刊開始,從思想最可塑的青年入手,激起青年的民族情感,培養他們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再由他們自發地去引導和教育普通群眾,繼而以運動這一聲勢浩大形式把整個啟蒙運動推向高潮,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有效的。其次,這一時期的啟蒙運動是在批判舊思想和與其他思潮論戰的過程中實現了,因而具有論辯的特點,通過批判和論戰確立了新思想的主導地位。最后,這一時期的啟蒙運動最終是與社會變革相聯系的,無論在哪一個時代,似乎總是這樣,思想運動無法獨立于社會現實,當權派掌握主流思想,因而啟蒙應該是一項自上而下的運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帶有意識形態的教育功能。
4.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啟示
(1)以新媒體為抓手,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園地。當代大學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正在式微,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需要借助新媒體的新力量。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報刊雜志是有志青年自由表達思想和進行啟蒙的最初發聲地,這個方法因其簡便和直接有效在當時產生較大影響,現今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大部分來源于電子媒體,因此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有意識的重點打造幾個在學生當中有影響力的紅色宣傳平臺,占領學生思想引領的主流陣地。易班,作為教育部主推的專門服務于高校師生的網絡互動社區,集合了論壇、博客、網盤、學習資源免費共享、話題討論、班級管理等功能,是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因此,可充分利用易班平臺,開設專門的欄目,打造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紅色宣傳陣地。
(2)以學生社團為起點,引領思想政治教育局新風尚。當前高校學生社團多以文化娛樂和興趣愛好為主,社團規模和影響力都有局限,學生社團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第二課堂,除了文化娛樂、興趣愛好外,我們也應積極鼓勵學生成立科技創新、公益宣傳、文化學習等社團類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團建設,以社團活動傳播正能量,引領思想政治教育新風尚。
[參考文獻]
[1]李德芬.思想政治教育與近現代社會變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崔玉婷.“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潮述評[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張博穎.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公民道德的啟蒙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34(5).
[4]陳銳.從思想到行動——略論五四運動與啟蒙[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09(1).
[5]岳謙厚.“五四”前后中國學生運動之考察[J].社會科學評論,2009(1).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