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目兄
【摘 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途徑。朗讀是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的基本形式和重要手段,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對于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也十分重要。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優化;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環,它以教材為基礎,利用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朗讀,進而實現以朗讀為手段促進教學,以朗讀為策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朗讀提高學生對于“理”的悟性的目標。學生在反反復復的朗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深度涵義,慢慢累積更多的語言素材,體會課文的篇章結構,提升其語言水平。本文結合教學經驗,首先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提出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當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際情況
1.朗讀教學忽略小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與體驗
某些教師將大部分精力都投放于分析教材上面,關注學生對課文中所出現的字、詞、句等方面的理解,而忽略了孩子們與作者、文章之間的感應和互動,忘記了學生只有真正深入文章,與文章中的人物一起體驗生活中的各種情感滋味,讓其情感和文章產生共鳴的時候才可以更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意義。當教師過分關注分析教材的時候,僅僅讓學生將各段的大意硬背下來,不但將本該“生鮮”的語文教學變為形式化、刻板化的活動,并且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降到了最低,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一個個活潑的小學生變為工具性、被動的應試者。
2.朗讀教學忽略學生對教材的反思與理解
新課改實施以來,某些教師過于標新立異,小學語文課堂演變成了一場場表演劇、獨幕劇。學生在各式表演的過程,或是進行小組表演,幾個學生湊在一起開始海闊天空亂談一些脫離課堂的閑聊;或是進行多課程融合,進行演示操作實驗,且演示的大多是雜七雜八與課文毫不相干的技藝。一堂課下來,連課文都不能流利、正確地朗讀下來,那又怎么能真正理解課文深層次的東西呢?
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教師忽略學生對教材方面的反思與理解,沒有開展正確、有效的引導,朗讀缺乏目的性,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流行于小學語文課堂之中,很多小學生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才能帶著情感去朗讀文本,致使其朗讀水平久久不能得到提高?,F今,以下兩種朗讀形式盛行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
(1)拉長聲調進行大聲喊讀。在小學低年級中這種朗讀形式往往更為常見。在讀文本的時候,學生小眼睛盯著文本,扯著嗓子,一個字一個字大聲喊出聲,朗讀變為念字。這種形式由于忽略了語言的流暢感,變為有字卻沒有詞,又或者是有詞卻沒有句的情況,同時也缺乏必要的停頓、重音、輕音等,也就更不用說文本的感情色彩了。形成這種朗讀形式是由于教師過分追求分析課文,忽略了對學生朗讀方面的引導。所以學生沒有對課文語言形成深層次的內在感受,沒有詞、句的整體性概念,沒有與課文形成精神感應,才會有這種叫喊聲陣陣的情景出現。
(2)念經式的低聲悶讀。在小學高年級這種朗讀方式更為多見。學生在朗讀的時候低聲,快速連讀,缺乏節奏,整篇課文讀下來單調呆板,含含糊糊地進行細碎的發聲,就如同和尚念經一般,這種朗讀形式缺乏感情及活力,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是學生缺乏對課文的深度研究,過于追求語速,忽略表達;第二是因為教師對朗讀教學的不重視,沒有嚴格要求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方式。
以上兩種錯誤的朗讀方式,都是提高學生朗讀技能的攔路虎,同時也是現今小學語文朗讀教學需要努力改變的方式。
二、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形成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第一,朗讀教學變為走過場的形式;第二,朗讀教學缺乏目的性;第三,朗讀教學針對的優等生,大部分學生缺乏有效的指導??傊瑢τ谛W階段的學生而言,因為其受到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閱歷等),為了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加深其對于教材的把握,就需要有效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而朗讀教學正是激發起興趣的有效策略之一,經實踐表明,當學生帶著感情進行朗讀的時候,能最大限度地與文章、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無聲無息地融入文本意境之中。那么怎樣才能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呢?正所謂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結合筆者實際教學經驗,總結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1.結合讀導,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朗讀
在實踐教學之中,只是提供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朗讀,這樣一堂課下來明顯時間是不夠用的,假設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給學生再多的朗讀時間也是白費的。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把握好文本中的情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那么學生也就能將自身完全融入文本之中,進而把握好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然后再進行朗讀。在學生領悟文本情感的階段,也是他們思維的階段。在實際朗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將自身“引路者、指導員”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體驗,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培養出真真正正會朗讀的孩子。
2.結合讀練,進行廣泛朗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因為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在不同年級的朗讀教學也應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與訓練要求。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常變換訓練形式,讓學生的興趣一直保持下去,讓朗讀變為積極主動學習的方法之一。
(1)泛讀。當學生朗讀沒有達到效果又或者是需要引導情感的時候,適合使用泛讀的方式。泛讀是引導學生,特別是引導低年級階段小學生進行有效朗讀的最快速的方法。因為學生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的影響,在實際朗讀過程中對于語調、語速把握得不好,無法將句子的語氣與情感朗讀出來,所以,這種情況進行泛讀是很有必要的。
(2)領讀。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表現欲望較強,且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結合學生這個特點,在朗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將小老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選出朗讀較好的學生擔當小老師的角色,帶領學生進行教讀,教師只需在旁指導,及時糾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錯誤。
(3)自讀。自讀有助于學生進行邊朗讀邊思考,有助于學生進行反復練習,并且自讀這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在學生進行自讀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巡視指導,夸獎幾個朗讀認真的學生,激起學生的積極性。
(4)分角色朗讀。分角色朗讀這種方式適合文本對話多的情況,當然這種方式需要在學生已經可以流利、正確朗讀文本的前提上進行。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可以先請幾位小朋友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學生會將小壁虎的天真可愛,尾巴斷了借不到尾巴時的悲傷,以及后來看到自己長出一條新尾巴時高興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而表演小魚、老黃牛、燕子及壁虎媽媽的學生也能將角色模仿得惟妙惟肖。分角色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良好。
三、結束語
綜上,朗讀是學生真正讀懂課文、讀透課文的利器,朗讀又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朗讀的效果是教師多么高明的講解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更新朗讀教學的舊觀念,認真、深入地去反省自己在朗讀教學上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參考文獻:
[1]毛明月.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力教育,2011.
[2]齊敏.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