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平
【摘 要】很多學生在進行物理學習時,時常面臨著會學不會做、能考不高分的情況,筆者認為這就是沒有掌握解題要領所引起的。鑒于此,本文以“初中物理中解題瓶頸與突破”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從兩個方面闡釋了目前初中生物理解題過程中所遇到的主要瓶頸類型,然后從物理思維、質疑解疑以及理解物理知識的生產過程三個角度論述了具體的解題策略。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能夠為當前初中生物理學習提供最為直接的解題策略,推動其學習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物理解題;教學策略
筆者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時常遇到這類學生——能夠清楚地講出課堂上教師所講過的每一個知識點,教師講過的題目也全都能夠記住解題方法及解題思路,但是考試時卻總也得不了高分。筆者基于多年教學經驗,認為這種現象歸根到底是因解題能力缺失所引起的。初中物理考試當中,很少有一成不變、局限于書本教材的記憶類內容,相反地更多是需要學生思考、分析和計算的內容,而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才能實現物理成績的根本性提高。
一、初中物理中的解題瓶頸
(一)缺乏物理模型的提煉能力
所謂物理模型提煉能力,即能夠從有限的物理題目文字當中利用排除法、主干法抓住題目的重要信心,分析出命題者的意圖以及其所要考察的知識點的能力。由于物理題目大多是由文字、數字或圖表等構成的,因此學生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排除題目當中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把握題目的核心與精髓。如果學生不具備這種能力,就極有可能陷入審題的混亂當中,一是讀不懂題目,二是即便讀懂了題目的表面文字信息,也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去解題。
(二)缺乏物理思維的訓練
隨著當今初中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物理教學所用到的教材也越來越薄,其中所涉及的知識與內容被逐漸壓縮,與生活的關聯性也日漸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在進行物理學習時,對于物理科目的屬性和定位產生了根本性的認知誤區,認為其同歷史、政治一樣需要大量的記憶,于是開始背誦記憶各種物理概念、現象等,還有的同學將物理等同于數學,以為其就是代公式、做計算的科目,無論哪一種想法,都忽略了物理學科最為本質的物理思維的培養與生成。沒有物理思維不僅意味著學生對學科的認知出現錯誤,更為重要的是,其在生活中也難以將物理知識靈活運用。
二、初中物理中解題瓶頸的突破策略
(一)重視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
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來進行把握:
第一,“讀”題,將題目當中的關鍵字詞進行標記,或者用物理符號直接將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轉化成物理符號進行描述;第二,確定題目當中所指代的物理對象,以運動示意圖對題目進行轉化,建立物理情境,尋找題目當中的各種變化量、已知量。此外,教師要注重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自身圖示運用的本領與能力;第三,根據羅列出的已知和未知量,在根據示意圖中所呈現出的物理情境,引入公式求解題目。如此三個步驟嚴格意義上也是實現學生物理思維培養與生成的過程,其間涉及學生對于基本物理概念、教材范圍以及所學內容的記憶考察,也包含了對漢語言文字表象之下物理信息的提取,是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積極引導學生質疑和解疑
歷史上,很多物理結論的生成與被論證都源自于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現象以及不為人所注意的困惑,所以初中物理教師要盡可能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其展開有效的自主學習。
(三)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物理知識的產生過程
這主要是指利用多媒體或影像資料幫助學生進行物理現象的解構,比如慢動作下的摩擦力、動畫演示下的聲音傳播等,讓學生在更為直觀的視覺印象當中清晰地認識到物理知識誕生的全過程,便于其從物理題目當中捕捉類似的元素,提煉主干,挖掘重要信息。比如教師在講解熱分子運動時,進行動畫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物理現象的誕生過程,從而建立起熱分子運動模型,抓住問題的本質。
三、結論
當然,對于初中生而言,其在進行物理解題的過程中必然還會面臨不同程度的細節問題,但是在筆者看來,只要學生養成良好的物理繪圖習慣,不斷培養自身的物理思維能力,將物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相關聯,在觀察生活的同時,不斷發現自然界中能夠彰顯物理現象的元素,定能走出物理解題的困境,從中獲得樂趣,并在解題的快感當中逐漸熱愛物理,利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現象與問題。
參考文獻:
[1]趙明.初中物理解題的難點及對策[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3(8):50.
[2]伍春明.突破初中物理計算題瓶頸的方法與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4,6(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