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技工學校教學改革中心課題之一。本文針對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和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在課堂實踐中的培養,提出了把創新思維結合軸類工件車削的理論知識引入到課堂實踐教學中,即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給學生自己去處理,圍繞項目提出任務,從信息收集、學習、歸納、整理到小組出臺項目實施方案、項目評估的整個過程及各環節都由學生自己參與學習和實踐,創設師生互動環節,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學生特點 創新思維 課堂實踐 師生互動
技工學校學生綜合素質比較低,學習理論知識有困難,甚至有厭學、怕學、在課堂里坐不住的特點,加之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使學生習慣了盲目服從。上理論課時往往無精打采,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但是只要進入實習車間,面對高速飛轉的機床,他們就會異常興奮、好奇,問這問那,不難看出他們對機器非常感興趣,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想法。這就是技工學校學生的特點。筆者從事車工工藝學理論教學多年。面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應如何開展教學工作,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是筆者在車工工藝學理論教學創新思維之所在。
在這里,筆者以機器中最常用的零件——軸類(錐度軸)工件為例,談談對本章節的教學創新思維和具體做法。筆者在車工工藝學的教學中,使用的教材為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四版,車軸類工件是在第二章。
一、車工工藝學教學創新思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欲望
基于新課程改革背景,軸類工件車削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很活躍的。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必須采取一定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是一種比較適合的教學方式。這種模式可以擺脫書本局限性,緩解學習軸類工件車削知識的課程壓力,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程度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迸發出奇妙靈感。這種方式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首先復習車削的基本知識及簡述軸類工件車削要具備的應知應會的知識。其次是將班上學生分成4個組,實行組長負責制,各組確立名稱、口號,熔煉團隊精神。然后展示一個老師準備好的實物:錐度軸,并將打好不同編號鋼印的四個錐度軸,按對應組號,每組分發一個。在課堂展示該錐度軸對應模擬掛圖如下:(先創設一個實例情境,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實物與圖樣緊密聯系)(見圖1)。
2.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對照實物編寫加工步驟
項目:要求每組編寫合理的車削加工步驟。
任務:使零件加工后達到圖樣所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
學生面前既有實物又看得見圖樣,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討論學習。
對照實物和掛圖討論學習的內容:合理的車削加工步驟,合理選擇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車刀,裝夾的方法,使零件加工后達到圖樣所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的保證措施。
在小組充分討論學習、基本形成初步共識的基礎上編寫合理的車削加工步驟和方案。(必要時,穿插講解軸類工件車削必須要掌握的理論知識)。
教師展示編寫合理的車削加工方案樣板,包括要求、目標,分析和加工工藝步驟三部分。
要求、目標:討論、編寫合理的車削加工步驟,合理選擇切削用量及切削液,合理選用所用的車刀及裝夾方法,使零件加工后達到圖樣所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
分析:零件有3個臺階面、1個圓錐面、1個直槽,前后兩臺階同軸度公差為0.06mm,中段臺階錐度直線度公差為0.04mm、圓跳動公差為0.05mm。零件精度要求較高。因此,加工時應分粗、精加工階段,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方法。
加工工藝步驟:
(1)裝夾工件毛坯外圓,并校正、夾緊。
第一步,車端面。
第二步,粗車外圓φ28mm×75mm。
第三步,精車外圓φ280-0.05mm×7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2)粗、精車φ24 mm外圓。
第一步,粗車φ240-0.05外圓至φ24.8×64.5mm。
第二步,精車右端外圓φ240-0.05mm×65mm,表面粗糙度Ra3.2um。
(3)粗、精車φ160-0.05外圓。
第一步,粗車φ160-0.05外圓至φ16.8×29.5mm。
第二步,精車右端外圓φ160-0.05mm×30±0.1mm,表面粗糙度Ra3.2um,倒角C2。
(4)車矩形溝槽4mm×2mm至要求。
(5)粗、精車圓錐面。
第一步,粗車圓錐面至1:5+30′×24.5 mm。
第二步,精車圓錐面1:5±10′×25 mm,表面粗糙度Ra3.2um。
(6)調頭裝夾。
第一步,車總長至75mm至尺寸要求,倒角C2。
第二步,檢查:檢查零件各部尺寸和精度符合圖樣要求后,卸下工件。
3.各組自述并回答質詢,運用活潑的教學手段加深對基礎知識理解
每組必須在填好車削加工方案樣表后,選派一名成員以口述的形式論證如何解決以下幾個問題:工件用車刀,工件的裝夾,工件檢測方法,該工件車削工藝分析及流程,車削質量分析及保證措施。
每組還必須回答其他小組的1~2名學生的質詢,同時必須回答老師的一個提問。充分讓學生發問、學生回答,甚至可以爭論。特別提示:此環節老師千萬不能提早作出結論,可以提出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議論,讓學生查閱課本上的內容后,再發表各組的結論或觀點,并將各組的結論在黑板上公示記錄以備老師做最后點評。
4.項目評估,檢測學習效果及理論知識的掌握
根據各組的加工方案,請工人師傅按照各組的車削加工方案加工所獲得的加工工件,讓學生評測。
(1)小組自評。以各組的錐度軸實物為例,按照圖樣要求測量、檢測,并填寫在自制的數據檢測表中,對照圖樣給出本組評判結果,并與標準工件對比,自評本組車削加工方案不足之處和產生的質量原因。
(2)各組互評。小組之間交換零件和數據檢測表,車削加工方案,指出對方檢測中的存在的不足,或車削方案中應加以改進的地方。
(3)教師點評。根據各組代表的口述和檢測的精確度、小組團結協作精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編寫的車削加工方案,進行綜合點評打分。
5.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應該遵循教師主導、主體的原則。每一門課學習是靠自己去領悟,軸類工件的車削亦是如此。老師主導總體方向,才是課堂主體。故不能只偏愛個別成績拔尖,應該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自我拓展的機會。這樣十分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同時要加強學生與老師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互動,調節現場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積極思考的能力。
教師首先提出:該工件的特點,即有3個臺階面、1個圓錐面、1個直槽,加工時是否考慮分粗、細加工,采用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方法。再將學生引導向討論學習的五個內容方面:合理的車削加工步驟,合理選擇切削用量及切削液,所用的車刀,裝夾方法,使零件加工后達到圖樣所要求的各項技術要求的保證措施。然后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討論、分析、結論的全過程。
二、小結
車軸類工件課程如何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提高掌握知識能力?在本章節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項目、任務)、驅動學習,團隊攻堅、協同完成、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以項目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以小組集體討論的形式養成他們集體攻堅的團隊精神。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創新的艱辛和樂趣,不斷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能力。筆者在教學中也嘗試了一次創新思維。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