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渝寧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但由于中學生學習任務較為繁重,部分教師、家長往往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筆者以重慶市四十二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在校學生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相互關系進行調查分析,以了解體育鍛煉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關鍵詞】體育鍛煉;高中學生;文化成績
《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堅持“健康第一”,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幫助學生體會學習和鍛煉”,“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和習慣”的基本理念。由于中學生學習任務繁重,部分教師、家長往往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中生處于生長發育逐漸定型階段,更是身體各項素質發展敏感期,適當的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僅能夠起起到強身健體,還有利于智力的培養。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重慶市第四十二中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對所調查的重慶市第四十二中學生發放問卷。
2.數據分析法
整個調查問卷利用excel辦公軟件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二、研究過程及分析
(一)校方觀點
針對“體育鍛煉與文化成績的關系”,重慶四十二中校方管理層36%的人認為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不會影響到文化成績;51%的人則持中間態度,認為是否影響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僅僅13%的人認為學生課外體育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成績。
除此之外,筆者還針對科任教師進行調查,大部分教師都表示較為認可體育活動,但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自律性較差,還需要教師或者家長監督,以避免影響學生正常作息。除此之外,部分教師表示擔憂,認為獨生子女一旦在體育鍛煉中出現問題,必然會給學校和自己帶來麻煩,更會直接影響學生文化成績。
(二)家長觀點
38%的家長認為高中學生應該以學業為主,過多的體育活動會直接影響學生文化成績。49%的家長則認為課外體育活動不會影響學生文化成績,部分家長甚至持有“會玩的學生才會學”等觀點。可以說,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漸發展,家長層面開始關心學生全面成長。
(三)社會觀點
筆者以問卷形式在網絡層面進行調查,最終搜集整理社會層面對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對文化成績影響層面的觀點。最終結果顯示,81%的人都表示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能夠緩解課堂學習壓力,緩解緊張氣氛,對促進智育發展大有裨益。這與校方、教師以及家長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校方、教師認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能夠增加學生受傷幾率。對此社會層面認為,校方和教師不應該因噎廢食,而應該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輔導。
(四)學生觀點
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文化成績。僅僅7%的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持否定態度,認為這會耽誤自己學習時間。在調查訪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表示,參加課外體育鍛煉能夠確保自己以充沛的精力進行學習。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校方認為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不會影響到學生的文化成績,但由于諸多因素限制,并不持支持態度;家長層面較為矛盾,既希望學生能夠擁有強健的體魄,又害怕課外體育鍛煉會耽誤學生學習時間;社會層面態度則認為學生只有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才能夠凸顯出素質教育的基礎性;學生對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態度較為直接,認為這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文化成績。
(二)建議
首先,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使得學生保持充沛學習經歷。從理論角度而言,適時合理的體育鍛煉,既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屬性,同時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具體而言,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將學生組織起來,由體育骨干或者班級干部帶領,體育教師進行監督,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以讓學生能夠緩解學習緊張情緒,確保充沛精力投入學習。例如,每天安排學生半小時的課外體育鍛煉,就可以讓學生精神飽滿,以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
其次,體育鍛煉能夠為學生刻苦學習奠定堅實思想基礎。體育鍛煉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強健體魄,還能夠提升學生意志力。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不斷持續,不斷堅持的過程。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更是不斷戰勝自我和戰勝他人的過程,對培養學生意志力,增強學生忍耐力大有裨益。
第三,體育鍛煉能夠提升學生智力水平,促進大腦發育。體育鍛煉對提升大腦智育水平發展有著明顯作用。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大腦神經反應速度非常快,大腦皮層綜合分析能力較強。除此之外,經常在戶外參與體育鍛煉,能夠增加身體紅血球含量,讓大腦獲得更多的氧氣,以為學習文化奠定良好的生理條件。
最后,體育鍛煉能夠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高中學生身體處于青春發育后期,這一時期是學生身心發展接近成人的關鍵時期,更是性格初步形成的重要過程。在參與體育鍛煉過程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不斷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大有裨益。在此基礎之上,將良好的心理品質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從而不斷克服難題,最終提高學生成績。
參考文獻:
[1]文維良,齊建芳.中學生健康教育[M].華文出版社.2000.7.
[2]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