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娟
【摘要】讓數學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數學的價值的體現.讓學生在經歷或對以往生活經驗的回顧中,才能獲得數學探究的興趣和動力,從而促進數學思維、數學情感、數學價值觀的進步和發展.本文秉承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闡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內涵和小學數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創新;實踐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知識雖然重要,但不可離開生活去教.”然而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的功利性及教師對“數學生活化”本質缺乏深刻理解和領悟,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并未得以有效的貫徹和應用,導致教學中的形式化現象極其嚴重,學生在生活中,也無法積極有效地運用數學,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嚴重受到制約,甚至逐漸萎縮.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策略,探索符合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的生活化數學教與學方式,使學生在開放的、互動的生活化課堂學習中,感受數學的價值,在親身經歷或對以往生活經驗的回顧中,獲得數學探究的興趣和動力,主動有效地發現數學、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強化數學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數學探索和創新精神養成.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內涵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提出,不僅融合了素質教育和生活化教學的本質,而且著眼于學生主體發展,著力于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提高.通過教師有目的、有意義地選取和整合“貼近生活”的數學素材,創設符合小學生特點的、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生活化數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與生活世界接觸與溝通,并主動地進行自主、獨立地參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數學探究活動,從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領悟數學所具有的應用價值.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強調的是,要適合小學和數學的特點,強調要把學生作為數學活動的參與主體,根據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背景和認知水平及思維方式特點,適時對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化的合理整合,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化數學教學情景,從而豐富學生數學生活實踐體驗,促進和催化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良性發展,形成數學實踐創新能力和與數學發展相適應的數學能力.
二、小學數學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從而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數學探索意識和應用能力.”這實際上就是實施以學生經驗為目的“有意義地生活化學習”理念的具體化.因此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在實踐中運用數學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數學問題是小學數學教育的現實意義和目標.
從數學學科特點來看,小學數學課程是一門源于生活的基礎學科.因此只有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真正的數學學習,數學課堂才會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也才能激發和引領學生以主動探求的良好心態走進數學學習活動,去探索數學的未知世界,體驗數學帶給生活的無窮樂趣.
從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特點來看,數學學習也只有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聯系,才能激發和調動他們數學學習的好奇心和發現欲,誘發和促使他們主動探求、樂于發現,獲取真正的理性數學知識,從而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活意義,推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與發展.
三、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挖掘、改造、整合教材,尋找數學生活化素材
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只有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才能顯示出數學知識的價值,才能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營造出探索、求知的課堂氛圍.雖然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設置大都以學生熟悉的場景導入新課、例題和習題,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也與孩子的生活相去甚遠.因此,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努力挖掘和選取一些富有當地特色的、孩子常見和容易接受的數學素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
如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旋轉2”,教材用風車、道閘擋車桿的起落、蕩秋千等情境進行導入,可能對于一些孩子來說,這司空見慣,也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但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卻很陌生.因此教學中應聯系孩子喜聞樂見的電風扇、時針等實例,讓學生從生活現實中、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旋轉現象.這樣,挖掘富有特色的生活化數學素材,對教材加以改編整合,既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又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審視生活.
(二)合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只有將生活情境融入數學課堂,學生才會更熱情更積極地投入數學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抽象的數學同鮮活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融入學生豐富、生動的生活體驗中,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做數學”,從而有效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地探究問題.
如 “圓的認識” 教學時,先動畫演示“猴子騎自行車比賽”的情境:1號猴子、2號猴子、3號猴子分別騎正方形、橢圓形和圓形的車輪.正式比賽前,先讓學生猜一猜誰騎得快?為什么?接著播放比賽結果.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引起了他們的思考:3號猴子為什么騎得又穩又快?車軸為什么要安在圓心上?從而激起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動機,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三)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解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因此教師應采取有效策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將生活和數學學習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在更寬松、更和諧的富有生活氣息的數學課堂氛圍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實踐、探索、發現、交流,充分運用生活經驗的潛力進行建構性數學學習,在自主探索中建構知識,引發深入的思考,從而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數學的發展.
如教學“米的認識”時,就可讓學生用自己的小尺子或皮尺去量室內外的任何東西.如量講臺、課桌、黑板的長和寬,甚至可以走出教室,去丈量乒乓球臺的長和寬、操場的長和寬……這樣在不經意間,使學生自主加入數學探究者的行列中來,在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學習中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探究生活中數學的奧秘,加深了對米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并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發展數學技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四)解決身邊生活中的問題,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學習是為了應用,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也只有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留意自己身邊的數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在生活中主動學習和充分運用數學知識,在課內和課外的實踐中探索與運用數學知識,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而且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視野,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很好地激活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如“用比的知識解決問題” 學習后,教師可這樣設計:學校準備將傳達室分成里外不等的兩間,并重新鋪設地磚.請你利用課余時間,量出每間房間的面積,并到建材市場選擇合適的地磚,為學校提供一份裝修建議表.這樣在“做”數學的實踐中不但培養了學生動手探究和合作的能力,而且拓寬了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用數學知識分析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促進數學應用意識的形成.
總之,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探究數學,逐漸適應并應用數學思維模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重建學生的數學世界,激發學習興趣,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到生活中去,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生活能力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松玲.生活化:貼近兒童本質的數學[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0).
[3]潘海燕.把生活融入數學,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J].新課程導學,2011(25).
[4]韓秀華.數學與生活[J].課外閱讀(中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