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蓉
摘 要: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需求持續增加,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顯,能源保障問題成為推進科學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依托資源優勢,在平涼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電化循環經濟建設,既具備一定的現實基礎,又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既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又順應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
關鍵詞:煤電化 循環經濟 平涼市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090-02
平涼作為革命老區、蒙陜甘寧能源“金三角”綜合開發區、隴東能源基地以及甘肅區域發展戰略“兩翼齊飛”的重要組成部分,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相對富集,產業優勢突出。近年來,圍繞壯大煤電化循環經濟產業集群,促進煤電化冶一體化發展,煤電主導、多極推進的能源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發展現狀
1.資源勘查步伐加快,煤電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
全市預測煤炭地質儲量650億噸,已探明93.41億噸,華亭、崇信礦區為全國十三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黃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靈臺礦區、涇川礦區、崆峒礦區是我市煤炭可持續發展的接續礦區。目前,全市境內共有各類礦井30對,核定生產能力2702萬噸,2013年原煤產量達到2382.56萬噸,占全省煤炭產量的44.9%。現有火力發電企業4戶,裝機容量420萬千瓦。2013年完成發電量193.46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的17.86%。
2.能源產業規模擴大,煤電循環發展鏈條不斷延伸
著眼建設隴東能源化工基地,堅持大企業引領、大項目支撐、大園區承載,技術創新驅動,循環發展利用,煤炭深加工業項目全面推進。隨著華能、中水電、酒鋼、甘肅利友、陜西星王、江蘇金浦等戰略投資伙伴的引進合作,全市煤化工開發步入循環轉化、深度利用的新階段。已建成全省第一個煤制甲醇項目。
3.著力優化空間布局,煤電循環聚集平臺初步形成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原則,規劃建設平涼工業園區、華亭工業園區和涇川、靈臺、崇信工業集中區等五個煤化工產業區,一期規劃面積142.08平方公里,通過綜合提升,各類開發區已經成為隴東能源基地的產業聚集區和平涼經濟增長極。
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煤電產業發展機遇疊加凸顯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打造隴東能源化工基地,構建以平涼、慶陽為中心的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已經印發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即將出臺的《蒙陜甘寧能源“金三角”綜合開發指導意見》均將平涼確定為傳統能源煤化工基地。國務院印發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將平涼列入全國141個資源成熟性城市。特別是國家能源局于2014年元月份批復的《隴東能源基地開發規劃》,確立了“國家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西北地區重要的石油煉化基地、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的發展定位。
二、制約因素
平涼能源基地開發建設起步良好,發展勢頭強勁,進入了一個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創造條件的關鍵期,進入了一個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又呈現出一些自身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1.煤電產業結構比較單一
煤炭深加工項目還沒有完全發揮效應,煤炭就地轉化率不高,光伏發電、風電、核電、清潔燃料等新型能源處于起步階段,份量不足,“一煤獨大”的格局依然存在。全市煤電化產業增加值中,煤炭開采行業占到80%;電力行業占17%;煤電化工業僅占3%。產業鏈條仍處于出賣原始產品的低端開發、低層次發展階段,絕大部分煤炭企業仍然處在原煤開采、洗選、銷售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煤電深加工、深度開發不足,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產業鏈條短的問題十分突出,資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不高。
2.煤電運營形勢不容樂觀
受經濟大環境影響,經濟下行壓力仍在延續,煤炭、電力等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現有企業擴能增效面臨很大阻力。根據這次在崇信電廠和新安煤礦調研的情況看,煤炭市場銷售價格持續下跌,電廠用煤企業使用寧夏、新疆、陜西等地的煤比使用本地煤炭經濟實惠,價格相對低廉,對我市煤炭市場形成一定擠壓,導致我市煤炭銷售不暢。部分煤礦后備資源儲量不足,華煤集團60%的礦井在20年后將無煤開采。
3.煤電能源項目核準難度加大
國家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審批限制,土地、環保審批程序更加嚴格,煤炭資源規劃配置,大型礦井及火電、煤化工項目核準等方面審批周期長,核準難度大。比如靈臺礦區,作為我市開發華亭礦區之后的接續礦區。從2010年開始就組織編制了《靈臺礦區總體規劃》。但至今礦區規劃得不到國家審批。
4.能源基礎設施配套不夠完善
電網構成相對單一,電力通道僅有一座750千伏開關站,缺乏遠距離超高壓輸變電通道和相對獨立的區域電網,外輸能力不足,煤電消納問題還沒有靠實;現有的330KV、110KV等輸變電及線路不能滿足一些大型煤化工項目規劃布局需要。能源運輸方面鐵路運力不足,部分礦井規劃區僅通鄉村公路,道路碾壓損壞嚴重,影響了煤炭產能發揮及一些煤化工項目的規劃實施。項目用地方面一些重大煤化工項目受工業用地指標和審批權限限制,不能及時落地建設,也有個別企業還存在著以轉化項目圈占資源的想法,沒有真正推動項目實施。
5.煤電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大部分地方煤礦為鄉、村、社辦企業,管理及技術人員多為本鄉村農民,雖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理論知識缺乏,對一些技術性問題研究不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沒有得到廣泛運用。平涼僅在附近的隴東學院設有能源、化工相關二級學院,沒有專門的能源化工科研院所,能源開發利用方面的高技術人才稀缺,當地民營企業開發技術、管理方式及營運體制等都比較落后,加之工作環境與生活環境缺乏吸引力,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煤電深加工循環企業人才短缺,支撐煤電化產業鏈條延伸的能力不強,煤電化產業人才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三、對策建議
加快平涼煤電化循環經濟建設,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合理開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集約綠色高效發展,緊扣“抓產能、促轉化、調結構、增效益”這條主線,持續推進項目建設,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節能減排措施,為全市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轉變煤炭產業的發展思路
煤炭、石油等資源是大自然賜予平涼人民最大的恩惠,但是必須跳出“推動經濟增長依賴一次性能源開采”的思維定勢,在重新認識、科學定位、深度利用資源上做文章,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科學合理開采煤油等一次性能源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與資源開發相關的深度轉化、裝備制造等產業,形成以資源為基礎、多元發展的格局。加快開發步伐,絕不能急功近利,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產量和效益,要科學合理地把握開發強度,控制開發節奏,安排開發時序,堅持走科學開發、合理開發和高效開發的路子。
2.要加快礦產資源的勘探開發
只有盡快將深埋于地下的煤炭、石油開采出來,高效利用起來,潛在的資源優勢才能及早轉化為經濟優勢,才能為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目前,全市煤炭探明儲量僅占預測儲量的14.3%。要加快與國家、省上有關部門銜接協調,積極爭取煤炭資源勘探權和探勘經費,加快煤炭資源勘探進程,達到詳查或精查程度的地質勘探成果,為礦區順利建設提供條件。
3.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電力外送通道不暢已成為當前隴東能源基地建設的最大制約,關乎現有火電企業的運營、煤炭資源的轉化,影響下一步礦井建設和火力發電項目的實施。要加快電力外送工程,按照建設西電東送樞紐的目標,加強對現有電廠的脫硝和擴能改造,配套建設高等級電力外送線路,優化市內輸配電網。抓緊建設華亭電廠二期、平涼電廠三期、崇信電廠二期等項目,爭取建設±800KV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擴建750KV平涼開關站,新建華亭、靜寧等330KV輸變電工程,加快農村電網和城市電網改造升級力度。加快能源運輸通道建設,突出煤炭外運通道建設,加大新線建設和已有線路擴能改造力度,配套建設礦區鐵路和煤炭集運支線。
4.持續擴大能源總量
據測算,全市現有的火電企業4戶年可消耗原煤540萬噸(按照國家標準,每發1度電標準耗煤為300克),占全市原煤產能的20%。在建4戶煤化工項目建成投產后年可加工轉化原煤1490萬噸(按照國家標準,1噸甲醇耗煤3噸),占全市原煤產能的55%。隨著打造千億級煤電化治產業集群,華能、中水電、酒鋼、華泓匯金、甘肅隴能等煤電化冶十大循環經濟產業鏈項目的建成,對煤炭的需求將大幅增長。在繼續抓好現有煤炭企業全面釋放產能的同時,按照礦井布局科學化、生產集中化、配套合理化的原則,抓緊靈臺礦區規劃建設,確保邵寨煤礦120萬噸、赤城煤礦90萬噸、五舉煤礦240萬噸、安家莊煤礦400萬噸、靈北煤礦400萬噸、唐家河煤礦500萬噸、南川河煤礦400萬噸、涇北煤礦500萬噸、涇南煤礦300萬噸/等礦井建設項目按期投產,確保到2020年,全市煤炭產能達到5935萬噸。
5.積極促進加工轉化
當前煤炭市場需求下降、產能過剩、價格下跌的嚴峻形勢,在短期內難以扭轉,但是煤炭轉化增值的空間還很大,我們在煤電產業發展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要樹立“立足煤而超于煤,興于煤而不困于煤”的思想,按照以煤為主、循環鏈接、綜合利用的思路,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突出抓好華能公司、中電建、酒鋼集團等煤電化冶產業循環開發項目,著力打造煤化工、煤電熱、煤電冶、煤電材四大循環產業體系,建成平涼工業園區、華亭工業園區兩個千億級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基地和涇川、崇信、靈臺三個傳統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加快煤電化冶一體化發展步伐,提高煤炭綜合轉化率,做精、做深、做大、做強煤電化產業。為督促煤炭企業加快開發轉化進程,建議協調取得煤炭開采權的企業,同步推進煤炭開采和煤轉化,發展煤化工及其下游深加工產業,構建從基礎化工—基本化工—終端化工產品的全產業鏈。建議今后應將煤炭轉化至少50%作為資源配置和招商引資的前置條件。建議研究設立隴東地區煤炭資源轉化基金,對現有60萬噸以上生產礦井、今后新建120萬噸以上礦井,依照核定的生產能力,每噸征收20元煤炭資源轉化基金。要求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2016年達到60%以上,2020年達到80%以上。若企業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達到規定要求的,將征收的煤炭資源轉化基金予以返還。
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平涼地處西部干旱區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嚴重區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因此,在煤電化循環經濟建設中,必須將環境保護作為資源開發的前提和基礎,精心謀劃一批高效利用、關聯配套、循環發展的產業鏈項目,促進生態、能源、經濟協調發展,走綠色發展的路子,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發展循環經濟,應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把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落實到煤炭石油資源開發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制度設計、項目審定等關鍵環節,抓好工業集中區建設,推進產業鏈延伸組合,實現能源資源循環利用。支持利用工業余熱發電。例如崇信東岳建材集團的項目有效利用了電廠的煤矸石和粉煤灰,變廢為寶,每噸粉煤灰價格達到35元,既增加了電廠經濟效益,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實現了廢渣的就地綜合循環利用。要培養重點能源企業,抓好能源采掘加工環節的節約,提高資源采收率,逐步把能源生產、流通、消費的全過程導入節約型和環保型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