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長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市場經濟活動越來越多,農村集體資金往來多元化、資產利用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形勢逐漸顯現,對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以下簡稱“三資”)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5年,筆者被抽調參與全縣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現就我縣農村“三資”的管理現狀進行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三資”管理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105-01
一、我縣農村“三資”管理的現狀
1.全面推行村會計委托代理。全縣15個鄉(鎮),111個村,全部實行“村會計委托代理”,形成融會計服務與監督管理為一體的一種新型農村“三資”管理模式。
2.開展農村審計。縣紀委、縣委組織部、縣農業局等部門把農村審計作為強化農村“三資”管理,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手段,突出抓好村級換屆審計和年度重點審計,在農村“三資”監管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3.推行農村“三資”管理計算機網絡監管。全縣111個村全部實行農村集體財務計算機網絡監管,實現了市、縣、鄉三級聯網。
4.建立健全農村“三資”管理機構。縣、鄉(鎮)成立了農村“三資”監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對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指導、協調、監督和檢查。各鄉(鎮)建立了“農村會計代理服務中心”、“鄉(鎮)村公有資產、資源監管中心”和“鄉(鎮)村招投標委托中心”,有效加強了農村“三資”監管的指導。
5.制定了農村“三資”監管相關制度。縣紀委等相關部門、聯合制定并印發了《清流縣加強農村“三資”監督管理實施方案 》,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的管理分別制定了《實施辦法》,對農村”三資”監管提出了規范性指導意見和要求,以制度保證農村“三資”管理工作規范化運作、長效化推進。
二、我縣農村“三資”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三資”監管制度落實不到位
1.1資金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一是坐收坐支現金。村主干插手現金收支,且不按規定時間報賬現象依然存在。二是白條抵庫。個別村主干以白條向村集體借支現金多年未還,三是資金結算手續不全。上級政府及部門對村級的補助資金(包括烤煙回成款),被鄉(鎮)政府或鄉(鎮)財政所代扣相關費用后將余款撥至村委會,代扣票據沒有給村集體入帳,造成群眾質疑。四是村集體管理費用限額制度不夠落實。個別村超標準發放年度誤工補貼。五是專項資金挪作它用。個別村將“一事一議”獎補資金用于村委會運轉經費。
1.2資產資源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一是資產資源未按規定隨意處置。二是歷任村主干在任期間的集體固定資產出租、林地轉讓、“四荒地”發包等經濟合同沒有移交,造成此類發包收入無法進行核算,留下了集體資金可能流失的隱患。三是個別村沒有建立健全資產資源管理臺賬,大部分村即使有建立臺賬,未對資產資源的變動進行登記調整,造成資產資源賬實不符。
1.3民主監督乏力。村務監督小組怕得罪村干部未按規定理財,審核票據時沒有堅持原則。有的村務監督小組因無工資待遇,積極性不高,個別村甚至沒有審核村集體開支票據,村務監督小組形同虛設。
1.4混編混崗,農村 “三資”管理人員素質與工作需求不相適應。鄉(鎮)機構、體制改革后,鄉(鎮)撤消經管站,多數鄉(鎮)專職經管員挪作他用,取而代之的是從鄉(鎮)干部中調配兼職,他們不但兼任了鄉(鎮)經管員,同時還兼任農村代理會計,并且人員更換頻繁,從業務角度看:這些兼職人員缺少專業知識,造成管理人員素質與工作需求不相適應;從審計角度來看:這些兼職人即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嚴重影響了農村 “三資”管理的質量,導致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不到位,違規違紀行為時有發生。
三、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1.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政令暢通。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三資”監管工作,農業、財政、民政等相關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要切實按照農村“三資”監管的具體分工,做好組織、協調、監督及日常工作的監管,確保政令暢通,形成齊抓共管、監督有效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2.轉變管理方式,順應農村經濟發展新常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農村集體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農村集體資金往來多元化、資產利用多樣化、資源開發產業化形勢逐漸顯現,對加強農村“三資”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村“三資”管理的基層干部、農村財會人員必須自覺適應新常態,在實際工作中,要以農村“三資”管理為重點,突出抓好民主理財、民主監督和農村審計,形成農村“三資”規范化管理、會計事務電算化核算、經濟審計常態化監督“三位一體”的農村“三資”管理運行機制。
3.狠抓制度落實,深入開展農村“三資”管理規范化建設。首先,要重點規范村級年度財務預決算制度、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管理制度、村集體內外部經濟往來結算制度、村級建設項目招投標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集體資產、資源監管和處置制度、村集體經濟合同以及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等等,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干部行為。其次,縣相關部門要定期不定期組織開展督查,重點督查農村“三資”管理相關政策法規和制度的執行情況,防微杜漸,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實現農村“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
4.強化檢查監督,嚴格執行全農村“三資”管理責任追究制度。一是強化民主監督。村務監督小組成員必須是群眾推選文化基礎較好而又敢于說真話的人擔任,同時,要解決好村務監督小組成員的誤工補貼問題,使他們能夠積極履行監督職能,從而使村務監督活動達到預期效果。二是強化審計。首先,鄉(鎮)農村會計代理服務中心要開展賬前審計,認真核實每筆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對于不符合農村“三資”管理制度的收支票據堅決退回整改;其次,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村“三資”管理的審計力度,完善措施手段,除對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還必須對村集體經濟合同、債權債務、工程發包、土地補償費、財政惠農資金等進行專項審計,公布審計結果,落實處理意見。三是強化監督檢查。要嚴格執行《清流縣農村 “三資”管理責任追究辦法》,加大監督檢查和查處的力度,對不認真落實農村 “三資”管理有關制度的,本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嚴肅紀律,違規必究、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實行責任追究。
5.抓好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機構設置、隊伍建設是做好農村 “三資”管理工作的基礎。首先,要盡快解決混編混崗問題,真正實現監督與管理分離,建議按照原有縣、鄉(鎮)兩級經管站的機構人員編制配齊專職人員,保證其數量和素質。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干部、農村代理會計、村級報賬員和村務監督小組成員的教育培訓,每年安排一段時間,分專題進行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業務能力。
參考文獻
[1]黨順華. 農村“三資”管理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9)
[2]彭菊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現狀與對策之我見[J].中國農村經濟.2015(13)
[3]吳秀云.淺談當前農村”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福建農業.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