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摘 要: 本文從傳播學受眾心理研究出發,分析藝術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中,學生作為信息傳播的受眾,具有怎樣的特征,又是如何接收和處理信息。從受眾的需要、受眾的注意和受眾的理解,三個主要的受眾選擇信息的心理因素出發,分析研究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需求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學生喜好、知曉受眾的選擇接受信息的傾向,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受眾的心理,調整和提高教學內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受眾 課堂教學 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141-02
在信息技術網絡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傳播早已進入了多元化時代。其中,藝術設計專業中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設計等專業,都以一種非語言的傳達方式,以一種簡潔、易懂的圖形、影像語言,成為人與人之間進行藝術交流的重要載體。藝術設計專業是極為復雜的、綜合的,不僅與信息傳播問題相關,還與人的生活方式和時代文化緊密相連,大學是藝術人才輸出的一個重地,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藝術類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一、課堂就是一種傳播過程
傳播過程就是信息從傳播者流向受傳者,實現信息共享的過程,一個完整的傳播過程,應該把受傳者的反應和反饋包括在內。
在課程傳播的過程中,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五個要素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無法視為一個完整的課程傳播活動。
1.教師,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傳播者。傳播信息內容,決定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教師通過對信息的搜集、整合、加工和制作,主要解決信息傳播過程中“傳播什么”和“如何傳播”的問題。
2.學生,即訊息的接受者和反應者,即受傳者。是傳播過程的終點,同時也是訊息反饋的信源,因此,受傳者在傳播過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說,傳播者和受傳者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二者能發生轉換或者交替
3.課堂內容即為傳播過程的訊息。課堂上教師傳播的訊息,即是圍繞著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結合教師自身的知識總結、生活經驗、個人習慣對教學內容和方式做出適當的調整和變動。
4.媒介。在傳播學中,媒介是訊息的搬運者,是傳播或負載符號的物質實體。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傳播媒介的發展也經歷了語言媒介、文字媒介、電子媒介等幾個發展階段。在課堂教學中,最直接原始的傳播媒介即為教師的口頭語言。除此之外,課堂板書和多媒體PPT課件也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訊息傳播的一種重要的物質實體。
5.反饋。指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做出的一種反應或回應。在課堂教學中,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收程度,做出的提問等行為,可以視為其作為受傳者的一種能動性的體現。這種反饋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藝術設計類課堂學生特點
1.思想活躍,自我表現能力強。藝術設計類的大學生,是有著繪畫特長的學生,他們大都對生活充滿激情,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這種在繪畫上的思維創新精神,使得其在學習生活中思維更加敏銳活躍。其實在繪畫和設計作品的創作中,就是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這種表現方式不僅僅體現于作品之中,在學習生活的交流中,藝術設計類的大學生也更善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
2.追求自由,邏輯思維欠缺。由于高考對藝術類學生的文化課要求較低,因此,文化基礎相對薄弱,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一個特點。相對于普通文理科的學生,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有所欠缺,其考慮問題時思想深度相對不夠,思辨性也較弱。他們天馬行空的自由主義思維習慣和方式,也在個人行為上有所體現。在課堂中,他們的紀律觀念也相對淡泊,自我紀律約束能力也較低。
3.勤于動手,實踐能力強。藝術設計專業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要求較強的專業。從專業課程設置角度來看,有立體構成、包裝設計、裝飾畫等強調要求動手制作的課程;從專業的培養目標來看,藝術設計專業不僅設有專業采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他很多除理論之外的課程,在總的課時范圍內,都設有一定比例的課外實踐調研的課時,學生可以走訪參觀一些和課程相關的地點,準備相關的課程材料。例如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生參觀一些廣告展覽、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走進一些家裝城。
三、“使用與滿足”研究理論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學能力
1974年,傳播學家E·卡茲等人在發表的《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將媒介接觸行為概括為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因果連鎖過程。不同于之前的效果研究,“使用與滿足”研究則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并通過分析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什么需要,來考察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
課堂就是一種信息傳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傳播過程的終點——學生,其接受課堂信息的數量多少,掌握課堂信息的質量程度,成為評判課堂教學行為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果將“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受眾觀引入課堂教學中,從學生受眾的角度出發,分析學生學習的動機、需求,確立受眾本位、以生為本的理念,即能從根源上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充滿活力、個性張揚,尤其是“90后”的大學生崇尚輕松自由,面對這樣的特殊群體,傳統的灌輸式的講課模式只會降低教學的質量,致使學生昏昏欲睡。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方法,從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點上來加強課程的吸引力。
1.與時俱進、創新思維。當下,我國現階段的藝術設計教學,重設計而輕理論,對設計理論缺乏深入的探究,從而導致了學生創新思維訓練的嚴重不足,使得相當部分的學生在做設計時僅僅停留在模仿的層面上。
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加強設計史論課程的設置,讓學生掌握設計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除了掌握本國設計史論,還要關注學習國外設計史。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的設計理念具有相當豐富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也是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所應該學習和吸收之處。同時,根據學生的需求,邀請國內外的該領域專家、學者、社會精英人士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為學生提供設計行業發展的新思路、新觀點、新方向。
其次,教師自身應該不斷進取,學習新的設計理念和知識。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如果自身的創新意識不強,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也就無法為學生打開一扇創新設計的大門。因此,教師不僅要多運用圖像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多參觀國內外的各種設計展覽,將好的設計學習機會提供給學生。
2.增強互動,讓人際傳播回歸課堂。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老師站在講臺上講,學生聽或者記筆記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常態。但是,這種滿堂灌式的現象,只會讓課堂成為老師的一個照本宣科的獨角戲。
理想的人際傳播模式是對話,尤其是一對一的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形成一種平等、切磋的關系。要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 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培養訓練學生自己思考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組織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組合作進行,教師引導學生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交流與評論,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思維的多元性。這種學生親身參與互動的課堂,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 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
[2]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網絡傳播研究,2008(6).
[3]佘春華,冼偉銓.ISM 教材分析法及其個案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2).
[4]胡瀟毅,藝術類設計專業力學課程傳播力的提升[J].科教文匯,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