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慶 張穎
摘 要: 醫學院通過開展病理學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初期臨床思維能力,因為病理學實際上就是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進行有效連接的渠道。由于病理學知識自身在學習形態、傳統教學方式以及課時縮減問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現階段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將微型視頻網絡教學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就是本文重點所講的“微課”。此教學方式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外教學,該文重點針對微課本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進行了分析,并對微課在醫學病理學教學改革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病理學 微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11-01
病理學主要是針對疾病的發病因素、發病機制、病理變動等方面進行判斷,實際上就是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合理結合的重要渠道,能夠為患者醫治過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據以此進行有效的診療。因此,在開展病理學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對學生病理學注意形態、功能、局部或整體、病理變動及臨床情況等內容之間的關聯教導,構建醫學知識網,為臨床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目前的基礎教學大部分都是以大班授課,填鴨式、廣播式、傳教式等講授知識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容易大腦疲勞,抓不住重點,或零散的知識點對于總結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相對吸收困難,使得教學效果事倍功半。另外,課時的壓縮使得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形態學實踐的時間減少,導致無法真正融入形態學的宏觀和微觀世界,對實習課上大體標本和切片的觀察無從下手,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描述表達能力,對臨床本科病理學教學極為不利。為了能在有限的課時數內提高教學效果,這里將討論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即微課。
一、“微課”的概念
實際上,微課最早是由國外相關人員提出的,隨著長時間的發展被廣泛運用到各類學科教學中。我國教育學者站在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層面對微課概念進行了講解。微課又被稱之為微課程,也就是利用衛星視頻網絡教學方式對各個學科的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的一種情景化、支持自由化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教學資源,并可整合一系列資源形成一種新型教學平臺[2]。微課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重要形式,近年在全國被廣泛應用到醫學教學實踐中。微課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生除課堂以外的學習需要,消除大課堂聽課疲勞,并且重點突出,能有效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掌握更大的主動權。
二、“微課”在病理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1.病理學教學中運用傳統教學方式的缺陷。病理學是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有機結合的一個重要渠道,知識點繁多、零散且抽象,又是基礎醫學中極重要的一門課。目前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的授課方式是“理論 + 實習”相結合。這種授課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 ①理論課以大班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師在理論課中既要講授各系統疾病病理變化的理論知識點,特別是相關形態學的知識點,又要把病例分析穿插其中,在有限的課時數內很難把病理學的重難點結合病例分析完整、清晰地進行講授; ②對于學生而言,病例討論往往是學習興趣非常濃厚的教學活動之一,所以探討式問題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具有優越性,但也很難在一節 40 分鐘的課堂上將大量零散的病理學知識點與相關病例分析深入理解、吸收消化,形態學描述表達能力的培養也相對欠缺,很多學生認為“吃不飽”; ③課后缺乏復習資料,無教師講解病例,復習效果相對不佳。
2.“微課”的可行性 針對以上三點不足,“微課”以它短小精悍以及形式的新穎性,方便學生課后補充遺漏的知識點,加強對重點知識的掌握,又以大量形態學的教學資源進行視覺沖擊,可以吸引學生主動使用,作為學習發現問題和復習鞏固知識點的一種途徑。這樣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理念,從被動性學習轉為主動性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建構知識,學習效率更佳; 同時“微課”迅速切入課題,講授路線清晰,收尾快捷,可以說是傳統課堂授課的一個精華濃縮,既保留了課堂的精髓,又極好地完成了教與學的任務。“微課”又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的一種特殊途徑,可以彌補傳統課堂的不足,給學生開辟了第二課堂。此外,錄制視頻技術簡單易學,成本低廉,并可搭配一定的教學技術,教師利用公共網絡平臺制作一堂微課并不困難。
3.教學實踐應用。病理學屬于形態學學科,要求充分利用視頻、多媒體等資源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以應用相應軟件錄制針對各章節重點、難點知識的總結性理論小課堂視頻或音頻、錄制實習課的大體標本、切片的講解視頻,通過“微課”學習,學生可以在學習該課程的前一天通過在線視頻觀看微課視頻,第二天在課堂上與教師一起探討病理學中的難點、重點理論知識,鞏固和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課后仍然可以再次通過“微課”復習理論課和實習課內容,加深對疾病病理變化的印象。
4.“微課”的不足。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不可取代傳統課堂,也不是傳統課堂的純截屏,更不是孤立的環節,而是圍繞某個或某些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后開展的教學活動,然而新事物總有不足之處。“微課”是以點形式傳授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不利于系統掌握知識。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通過對各系統疾病病理變化的學習,更好地為臨床有效治療提供依據。因此,介于病理學學習的特殊性,授課時需要學生既具有扎實的基礎醫學理論,又要具備很強的臨床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以接受病理學抽象而又繁多、零散的知識點。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在教育技術領域的發展與成熟,教學方法的改革必將沿著網絡化與多媒體的方向進行。特別是對臨床醫學本科醫學生的培養教育,在教學方式上應著重培養描述表達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總結能力。微課是三種能力培養方式的綜合體,其短小精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有網絡或下載到移動設備上就可以隨時隨地觀看微課程,學習和鞏固知識; 微課的應用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促進教學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5.
[2]胡鐵生.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模式和發展趨勢[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