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課題,作為外發型現代化的代表,傳統文化在西方文明的碰撞下產生的“疼痛”是持久的。本文作者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四次反思,提煉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最后提出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矛盾的最終出路。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文化反省;綜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0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261-02
一、幾個概念的闡述
文化是一個包括廣泛內容的綜合體,它既是歷史傳統的積累,也是現代經濟生活的表現。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最早是指統治者對天下人以文教化,與以武力征服相對立。《易》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說治國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規律,以明了時序的變化,又必須觀察人倫社會規律使天下人均能遵守文明禮儀,做到行為符合規范。到了漢代,“文化”成為相連的常用詞,多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
“傳統文化”這個概念本身就是與“現代化”、“現代文化”相對應的。傳統文化屬于過去,屬于前現代化的那種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為依托的社會形態,是從過去的歷史發展而來的。傳統文化的觀念、原則、形式、體制等等,都帶有自然經濟時代人們實踐活動的特征和印記。而所謂現代化,首先就是要從傳統文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傳統文化里面走出來,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世界。就是說,現代化本身就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的反抗。因而,現代化一開始啟動,就面臨著與傳統文化的尖銳對立、矛盾和沖突。
所謂“現代化”,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地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過程。現代化開創了新的生產方式,改變了社會物質生產的面貌,同時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因此,現代化是一種“宏觀社會變遷”,是整個社會生活的一個全新時代。在現代化變遷中,將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全新的文化形式。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對立、對抗、沖突,是世界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文化矛盾。這個文化矛盾在中國近一百多年歷史中表現得特別突出;特別明顯、特別尖銳、特別激烈。
二、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反省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自從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在炮火中逐漸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近代以來的文化反省先后共有四次:
第一次文化反省,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后,主要學習西方的物質文化。從那時起,中國人開始承認自己在槍炮、技藝、練兵之法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在政治體制、禮儀文化方面認為不必向西方學習。當時處于領導地位的士大夫階層為應付“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論的核心精神就是不改動國家的根本的傳統體制,以西學來彌補中學的不完美,因此,它僅限于學習西方文明的表層的東西。更由于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具有的封建性、依賴性、買辦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學到西方真正先進的東西,這次文化反省也逃不了枯萎的命運。
第二次文化反省出現在甲午戰爭失敗以后,主要學習西方的制度文化。在經過甲午戰爭的劇烈創痛后,康有為、梁啟超等微信變法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只學習西方的皮毛枝葉,是不能實現富強的根本大計的,強烈要求改弦更張,去陳用新。他們要求政府設新式學校,開報館,創學會,成立立憲團體,建立革命組織。可見,這次文化反省是從制度文化方面學習西方,不流于表層了。但由于中國資產階級生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環境里,長期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具有先天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次文化反省最終也成為曇花一現。
從民國初年到五四運動前夕是第三次文化反省,以學習西方的精神文化為主,產生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失敗,新文化運動興起。自從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竊取后,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者力圖挽救民主共和,繼續進行軍事斗爭。與此同時,文化先驅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從思想文化層面對假共和的本質和人民的麻木進行深刻揭露,力圖改造國民性、開民主、新民德,他們通過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發動了一次類似西方資產階級反封建的啟蒙運動,這就是五四前期的新文化運動。但由于行動上很少與國民接觸,只是局限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圈子,因此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五四運動后,中國有了共產黨,黨用馬列主義將中國人帶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第四次文化反省發生在國民黨統治前期,圍繞“全盤西化”的主張,在文化人中間展開了比較激烈的爭辯。這次文化反省是在國民黨政府尊孔復古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國民黨新軍閥控制了全國政權后,它一方面瘋狂鎮壓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抬出封建文化,麻痹人們的斗志,以鞏固自己的統治。1928年借修孔廟的機會,大搞尊孔祀孔,這場鬧劇顯然與五四運動開創的新時代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對此知識分子大為惱火,“渴望著第二次新文化運動的降臨”①,這時,以陳序經為代表的“全盤西化”論出現了。他與陳受頤、盧觀偉,輪流在校園內作演講,宣傳他們的“全盤西化”的主張,后又寫了《東西文化觀》和《中國文化的出路》的文章,從東西文化人類學關于文化是一個整體的學說出發,系統闡述了該理論。至此全國發起了中國要不要全盤西化的大論戰,后遭到何炳松、陶希圣等十位教授的猛烈批駁。在這次文化反省中,鼓吹“全盤西化”論的,是一些受過歐美教育的知識分子,但由于此次文化反省參加者圈子不大,后又爆發華北事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第四次文化反省也就到此結束了。
總之,由于處在“外發型”現代化的特殊條件下,即是一種被動的、強制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問題變成了一種“中西文化之爭”的特殊形式。現代化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傳統”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②
三、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
綜觀一個多世紀以來中西文化論爭的歷程,在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 化的關系問題上,盡管眾說紛紜,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三種觀點,即“中體西用”論、“西體中源”論和“西體西用”論。
(一)中體西用。
“中體西用”論是19世紀60年代以來洋務派的文化主張。其代表人物是張之洞。當時,主張“自強新政”的洋務官僚根據中國傳統哲學關于“器可變道不可變”的道器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體西用”論,試圖以此回應由西學東來而引起的文化挑戰,回答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在他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是“體,是關乎國家命脈的根本,它不會變,也不能變;而西方近代的器物之“用”可以“用”來固“體”強“本。這 是一種強“西用”以就“中體”的文化主張。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上,這種 文化主張是旨在以中國傳統文化來抵制現代化,因此可稱之為文化保守主義。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所面臨的歷史課題是:變封建主義的中國為資本主義的中國,發展 民主與科學就成為中國近代的兩大主題。因此,在文化發展問題上,必須反對為封建主義服務的“舊文化”,建設適應現代化需要的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與此相反,洋務派的“中 體西用”論強“西 用”以就“中體”,目的在于維護為封建主義服務的“舊文化”,抵制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文化選擇,其失敗是必然的。
(二)西體中源。
“西體中源”論出自19世紀90年代維新派的變法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康有為。他把西方近代的民主制與所謂的“孔子改制”聯系起來,認為在儒家經典中已經有行“共和”、“開議院”的主張。在他看來,西方近代的民主政體,中國古已有之;只要對儒家文化重新加以 詮釋就可以從中找到西方近代民主政體的原型。這種“西體中源”論,實質上是主張中國傳統文化無須現代化,因為它自身已經具備著實現現代化的內部機制。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化保守主義,可稱之為新文化保守主義。
維新派是一個反映從地主、官僚和商人轉變而來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利益的政治派別。他們有發展資本主義的愿望,但又與封建主義勢力有很深的聯系,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和妥協性,反映在文化發展問題上,就表現出明顯的二重性。他們的“西體中源”論就是這種二重性的產物:一方面,他們宣傳西學,主張實行西方的民主政體(“西體”);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忘“中源”,認為所謂的“西體”中國古已有之,不切實際地夸大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的現代意義,以至倡言立孔學為“國教”,最終向“舊文化”復歸,這與洋務派的文化選擇可謂殊途同歸,其失敗也是必然的。
(三)西體西用。
“西體西用”論是一種“全盤西化”的文化主張。它是“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向右 發展,旨在抵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其代表人物是胡適。他根據西方文明優于東方文 明的文化觀,對中國傳統文化采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認為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概“不如人”,即不如西方。因此,他主張“全盤西化”,走西方自由主義之路,而“不要怕喪 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西化派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等于“封建糟粕”,只有負面的意義,必須全盤否定,徹底反對;而所謂“現代化”就是“西化”,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全盤西化”。顯然,這是一種文化虛無主義。
西化派“西體西用”論,是不顧中國國情全盤照抄照搬西方模式的“全盤西化”論。這 種文化選擇背離了民族獨立的原則,其后果將使中國淪為西方的“文化殖民地”,而在政治上則成為西方大國的附庸,因而這種文化選擇理所當然地遭到炎黃子孫的唾棄。
上述三種觀點反映了中國近代史上在文化發展方面的不同的文化選擇。然而,實踐表明:這些不同的文化選擇無不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他們并沒有抓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本質,在中國近代,中西文化沖突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文化沖突歸根到底是經濟沖突的反映。“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時代文化方向的選擇,不是哪位思想家靈機一動構想出來的,也不是哪位思想家照搬外國的某種模式就可以決定和奏效的。文化方向的選擇,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水平、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及各種政治經濟結構變動的結果。中國文化方向的正確選擇,應該與中國當時社會經濟生活變化的大趨勢相一致。”③
四、“中國文化向何處去”——傳統文化的出路
在進行現代化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到底要走向何處?如何定位?這些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下面筆者且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們要注重文化的綜合創新。金耀基認為,西方“內發型”現代化更多屬于“創造”類型,而非西方“外發型”現代化則主要屬于“適應”類型。④但其實,任何一個社會都含有“創造”和適應的因子,文化主體如果不“創造”只是消極“適應”外來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的。文化的適應過程本是也是創造的過程,它不僅需要把外來民族的文化吸收為自己的內在力量,而且通過將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進行整合,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這個過程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一個能動的選擇的過程,它不是不加取舍的消極模仿,而是本民族文化的有目的的積極借鑒,其實這就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不僅是本民族文化的再生,而且是文化的綜合創新。中國的現代化就是一個偉大的文化創造過程。
其次,我們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再認識。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和矛盾將會加劇。這對于我們來講,既是困境,又是出路。中國現代化越向前發展,就越要對中國的歷史傳統進行再認識。從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去看,似乎傳統與現代就是對立的、不相容的,我們應該打破那種把“傳統”等同于“過去”的思維方式。“傳統”應該是流動于過去、現在、未來這整個時間軸中的一種“過程”,它的真正落腳點在“未來”而不是“過去”。傳統是“尚未被規定的東西”,它永遠處在制作、創造之中。⑤換句話說,傳統并不是固定已死之物,它超出時間的界限,與我們每個人、每代人緊密相連,并通過我們每代人在具體時間內對它們的理解、改造、創造所構成的。同樣,傳統文化就是在我們對它的重新解讀中獲得新生,賦予新的意義。
注釋:
①何格恩:西洋文化與今日的中國:,《學術論文集》第62頁,廣州思思學社,1929年5月
②高力克,《歷史與價值的張力——中國現代化思想史論》,1992年5月第1版,第22頁
③李毅、張鳳江,《選擇與裂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歷史探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12,第17頁
④高力克,《歷史與價值的張力——中國現代化思想史論》,1992年5月第1版,第20頁
⑤李毅、張鳳江,《選擇與裂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歷史探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12,第31-32頁
參考文獻:
[1]李毅、張鳳江:選擇與裂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系的歷史探索[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12
[2]高力克:歷史與價值的張力——中國現代化思想史論[M]1992.5
[3]馬恩選集[M]第1卷
[4]袁慧玲: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幾個問題的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6
[5]王正、李寧: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沖突,[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11
[6]鄭敬高:尋找傳統文化的價值,[J]文化叢論,1997.2
[7]盧鐘鋒: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歷史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作者簡介:李曉語(1992.06-),女,山西朔州人,西安市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