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新苗
【摘要】英漢語言中都有一種十分重要的,用以表達兩個事物之間致動關系的語言結構,即致動結構。它使得我們表達客觀世界的致動事件的方式非常豐富,而且通過對致動結構的分析可以提高英漢語言學習者對另外一種語言靈活性的了解。當然,英漢語言在致動結構上有類似的或者相同的表達方式和句型,但也各有其語言獨特性。
【關鍵詞】致動結構 詞綴 語法手段
【Abstract】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language structure which is used to express the caus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ngs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It is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and it allows us to express the causative events in the objective world in a very rich way.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ative structure,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flexibility of another language. Surely,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have similar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on the causative structure,but they also have their own linguistic uniqueness.
【Key words】causative structure; affix; grammatical device
一、前言
致動結構是人們對日常的客觀世界中致動事件的語言表達,比如,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理發、開門、花錢等事件中的一件事物引起另一件事物發生某種變化或者產生某種可觀察的結果的一種動態事件,在語言中人們一般就會用致動結構來表示。致動結構又稱使動結構,其表達的范疇是指事件主體施加外力,通過某一動作使事件客體發生某種變化,產生某種結果。一般來說典型的致動事件應含有以下幾個共同因素:1.致動事件的發生必須含有動作的施力者和動作的承受者;2.主體施動和客體受動的時間先后順序;3.致動事件的觸發因素應該與結果臨近;4.致動事件的觸發和結果有著相同的時間和地點等背景特征等典型特征。然而,漢語和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上兩種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在致動結構的表達上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其不同的地方。
二、英漢語致動結構的施動者和受動者
英語和漢語中的致動結構至少包括四個語義要素,即施動者、受動者、致動動作、致動結果。施動者是外力的施加者,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為或事件,如:(1)He made me laugh;(2)鮮花能讓女孩子開心;(3)Losing weight makes girls happy;(4)運動使人保持健康.例(1)的致動主體是人“he”,例(2)由物作為致動主體(“鮮花”),例(3)和(4)注意,在英語中由動詞作為致動主體一般要用動名詞“ing”或者加“that”引導名詞性主語,但是漢語可以直接用動詞作為致動結構的主體。
致動的受動者就是接受外力的客體,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例如:(1) The ?unfaithful boy hurt his girlfriends heart; (2) 靜寂的夜空被一道閃電劃破。例(1)和(2)的客體是物,(1)的客體是“his girlfriends heart”, (2)的客體是“靜寂的夜空”,雖然(2)是被動句,是“靜寂的夜空”受到外力所以它還是客體。
三、致動結構的動作和結果
致動結構的動作是施動者施加外力的動作形式,它可以是抽象行為,例如,漢語中的“使、讓、叫、令”等,英語中的“make、cause、enable”等。也可以是一些表達具體行為和意義的動詞,但是,英語致動詞往往是在形容詞或者名詞加上后綴或者前綴的方式來體現,而現代漢語致動詞匯多為雙音節詞語,比如:邀請、要求、歡迎、介紹、感謝、囑咐、委托、號召、動員、鼓勵、選舉、組織、領導、爭取、督促、強迫等等。漢語的致動動詞除了“使、叫、讓、令”以外都是行為動詞。它們表意明確、自由運用能力強,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可以作謂語中心,有的還可以作主語中心、定語和賓語,如“這個要求不高”、“他是選舉的對象”、“響應黨的號召”等;它們動詞特性顯著,除“疚應、感謝”等詞外場示受徨度副詞修飾,可以帶杯語和動態助詞“著、了、過”,如“我們組織過一次比賽”、“領導著我們”等;可以重疊,如“勸勸”、“鼓勵鼓勵”等。而“使、叫、讓、令”等致動動詞不具備以上特點。
而在英語中常見的表示致動動詞往往會加一些特定的詞綴,比如,前綴是“en”和“em”,而后綴是“ize”、“en”、“ify”和“ate”。“En”和“em”加在一些特定的形容詞和名詞前意為 “使成為某種狀態或者某種物”,它們的意思和用法是完全相同的,如:(1) Cage – encage;(2)Title – entitle ;(3)Bay – ?embay ;(4)Bitter – embitter.作為后綴“en”也同樣意為“使成為”,而也可以加在形容詞或者名詞后,如:(5)Hast – hasten;(6)Length – lengthen.例(5)的“hast”是形容詞,意為“快的”,而“hasten”是一個以為“使加快”的致動動詞。例(6)把名詞“length”(“長度”)變成意為“使變長”的致動動詞。另外的后綴“ize”、“ify”和“ate”的用法、形式和意思也是幾乎一樣的,如:(7) Modern – modernize;(8) Pure – purify;(9) Timid – intimidate.
四、英漢語致動結構的區別
語言所采用的詞形和詞義本身就是語法手段,所以英漢語致動結構的區別首先體現在各自憑借的語法手段不同。從這兩種語言的致使詞匯構成可看出,英漢語是有明顯的區別的,英語偏向詞綴法而漢語偏向詞序法。從整體上看,英語比漢語更偏向于詞匯致動,這與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有關:中國人思維傾向于從整體到局部,重大局,說話較籠統,詞與詞構成句子,體現語法關系主要靠詞序,但是漢語動詞、形容詞或名詞的致動意義,主要是靠詞序來體現的,而不是靠本身的詞義來體現的。如“他拿出糖果饞我”,當中的“饞”,本身并沒有“使我羨慕想吃”的意義,只是因為“饞”處在賓語“我”之前,讀者通過意會,便認定它是個使動詞;而西方人思維傾向于從局部到整體,故英語重局部詞匯的形態,傾向于詞匯致動。同時西方人也講究形式邏輯,詞綴法的形態變化和邏輯結構正符合其特點。因此英語是屈折語,即有詞形變化。也就是說英語一個詞的使動意義常常是通變化詞形來獲得和顯示,如上文提到的英語各種致動詞綴。
還有漢語致動詞匯大多數是雙音節詞語,結構為V1+V2或V+Adj形式,例如,如:“打破”。也就是說,漢語兩個動詞的結構是一個外動詞和一個內動詞一起構成的,外動詞是表示致動動作的,而內動詞說明致動結果,在“打破”里面如果只有“打”你不知道這個動作意為“打破”還是“打開”等,而光看“破”字,也不能判斷導致破碎的過程和原因。而英語中的致動詞的結果多用介詞短語或者形容詞在致動動詞后面,如:(1) The warrior beat the monster to death;(2) He push the window open. 例(1)中介詞短語“to death”表示動詞“beat”的結果,這種介詞短語表達的是“到什么程度”。例(1)中的致動結構意味著致動動作的過程比較長,譬如“the monster”不是被打了一次就死了,而是被打了很多次然后終于死掉了。漢語中也能采用介詞短語表示同樣的意思,但是應該沒有英語那么常用。例(2)采用形容詞“open”表示致動動作“push”的結果,而且與介詞短語形成對比,采用形容詞表示致動結果意味著結果發生得較快;與漢語比較,這個結構較完美地對應漢語含有的形容詞加內動詞的致動結構。
五、結語
我們認為,由于東西方人們的基本認知和認知心理的相同使得英漢語在致動表達上具有很多的相同點,在致動結構句式上和致動現象上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但同時,英漢語在對致動現象具體表達的句式結構上卻存在許多細小而重要的差別。這些差別對進一步研究英漢致動現象的語言表達和對英漢語教學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程琪龍.致使概念語義結構的認知研究[J].現代外語,2001(2).
[2]張京魚.心理動詞與英語典型化使役結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5).
[3]張彬.英漢使役結構對比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4]潘艷艷,張輝.英漢致使移動句式的認知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