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秋晨
?
從甄嬛傳到瑯琊榜娛樂新聞中的文化視角“擦亮”觀眾的審美眼光
凃秋晨
【摘 要】古裝電視劇一直是電視機屏幕上的一個“常青”類型劇,出彩的服裝造型,古雅的臺詞,使這個“老瓶裝新舊”的題材總是具有新鮮感。古裝劇獨特的造星優勢和話題影響力使其在新聞報道中成為避不開的熱點。縱觀這五年來的報道重點的轉移,我們可以發現,古裝劇在良莠不齊的現狀中,也悄悄面臨著從娛樂載體到更加偏向于文化載體的轉身。
【關鍵詞】視角 審美 新聞 文化 古裝劇
2011年于正推出的《宮鎖心玉》,雖然捧紅了馮紹峰和楊冪的“峰冪”組合,但是在兩人借八卦炒作迅速尋求大屏幕發展后,這風靡一時的“古代言情劇”在之后幾年就沒有再掀起什么話題了。反觀同樣是在2011年推出的《甄嬛傳》,卻用一個言情劇的劇本,拍出了正劇范的經典,開造了?P劇改編大獲成功的先例。
該劇以其精心大氣的服飾道具,專業指導的禮儀規范受到廣泛好評。古裝劇拍攝請禮儀顧問跟組,也是《甄嬛傳》熱播后才興起的風潮。從《甄嬛傳》到《瑯琊榜》,再到《羋月傳》,張曉龍和李斌帶領的禮儀顧問團隊,成了幕后揭秘中一個重要的采訪對象。臺灣著名綜藝節目《康熙來了》還專門請到劇中的禮儀指導,同時也是溫太醫的扮演者張曉龍,還原劇中各種“小主”請安禮和介紹這些禮儀規范的背后依據。
還有媒體在報道中披露,張曉龍畢業于中戲的古代史專業,曾研究各朝各代禮儀十余年之久。這樣“專家型”娛樂采訪對象的出現,對于以往以演員為主題采訪對象的報道方式,無疑是一個顛覆。作為溫太醫和禮儀指導雙重身份出現的張曉龍,在報道推出之后圈粉無數,也恰恰是因為他文史專家的身份,而不僅僅因為角色的魅力。
而在2013年,試圖復制“話題炒作熱播劇”的于正,推出了《笑傲江湖》。雖然從選角開始就話題不斷,報道的關鍵詞從“史上最胖小龍女”,到“史上最美李莫愁”,讓這部劇在開播之前就賺足了眼球。但是當觀眾們實際看到被改編得慘不忍睹的劇情、張揚卻毫無古典美的服裝配色,還有過于現代化無厘頭的語言表達方式之后,前期炒作吹出來的熱點效應就像“肥皂泡”一樣迅速破滅了。
可見,近年來偏重文化性挖掘的報道氛圍中,觀眾們漸漸形成了更挑剔的審美眼光,和更貼近經典的審美取向。更早一些被“埋沒”的“正劇范”經典古裝劇也紛紛被重新“挖”出來,網絡重播率走高,比如《大秦帝國》,《大明王朝1566》等。這一趨勢漸漸助推著娛樂新聞報道中的“文化”轉型。
今年9月推出的《瑯琊榜》,雖然因其嚴謹的制作班底和禁得起推敲的小說改編劇本被東方、北京兩大實力衛視頻道看中,在古裝劇限制令的大背景下,仍然占據了下半年的緊俏份額。但在其開播之初,除了22分鐘超長片花以外,沒有進行任何關于演員八卦炒作,所以該劇的開始幾集的收視率卻并不算高。
但隨著國慶期間的口碑發酵,《瑯琊榜》收視率逆勢上揚,形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劇。該劇雖然是架空背景,但是從服飾到禮儀的嚴謹態度,最終還是打動了審美眼光日漸提高的“中生代”觀眾。在接受采訪時,導演侯鴻亮表示,他們就是希望在劇中傳遞一些傳統文化的美感,“我們的服裝參照的是唐朝之前的,道具則參照的是宋朝之前的。”
對于這部“演繹到位走心,服飾道具考究”的電視劇,新聞報道也走起了“專業范”,不僅關注到自《甄嬛傳》延續下來的古代禮儀揭秘,還進一步擴展到了鏡頭語言對于古韻的全方位還原。可以說對《瑯琊榜》的新聞報道,已經徹底脫離了傳統娛樂新聞中以“劇組演員為中心”的模式,而是主要關注電視劇中展示出來的中華經典文化。
接檔《瑯琊榜》,今年年底開播的《羋月傳》,因其與《甄嬛傳》相同的制作班底,在開播前備受期待。在初期報道中,媒體報道就已經開始挖掘該劇時代背景下的文化歷史知識普及,聚焦劇情背后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還原,從“羋”這個生僻姓擴展到楚國王室姓氏的介紹,甚至延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姓與氏的區別。
但是在開播十余集后,其口碑卻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其豆瓣評分更是一路暴跌到到5.1。觀眾的吐槽點多在于其“大紅大綠”不符合歷史原型的配色(有報道整理出與它歷史時期相近的《大秦帝國》以及《漢武大帝》的劇照作為對比),情節設定不符合劇中人物所處的歷史時期等。對此,《揚子晚報》在12月3日推出的報道中也有所反映。《羋月傳穿對了嗎?》一文中,記者采訪到南京服飾史學者,對這部有明確歷史年代定位的電視劇“挑刺”,比如對楚威王的冠冕、冕服中的“十二紋章”、戰國時期妃嬪的發式等進行歷史還原,并最終指出“該劇為了追求視覺效果犯了很多常識性錯誤”。
可以說,新聞報道和收視群的觀劇取向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存在,對嚴謹考究古裝劇的偏好,使得新聞報道對于劇中“文化元素”的發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而對經典國學的“大起底”,是也在幫助觀眾甄別真正經典的古裝電視劇,讓觀眾的眼光變得越來越“挑剔”。這幾年來的新聞報道,正形成著一個以精良古裝劇為切口,帶動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的良性循環。可以說,更多深度報道的歷史文化知識,“擦亮”了渴望回歸經典的受眾的眼睛,以電視為主要收視平臺的中老年觀眾自不必說,以網絡為主要收視平臺的青年觀眾,也明顯表現出了對真實歷史的尊重和對傳統經典文化的推崇。
作者單位:(新華日報報業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