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鳴
?
做好校企合作中頂崗實習學生黨建工作的策略
申 鳴
【摘 要】頂崗實習是高校進行教學實踐的主要渠道,能夠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工作環境和實踐機會,學生在頂崗實習中不僅能夠充分的利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同時還能夠在實際的實習生活中體會到企業文化,提高職業修養,加強職業技能。但是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工作也為學生的黨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針對校企合作下高校頂崗實習學生黨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校企合作 頂崗實習 黨建工作 策略
(一)學校對黨建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頂崗實習是當代高校教學的發展趨勢,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高校更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以及職業素養的培養。高校會定時的檢查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和管理問題,而對于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缺乏關注,特別是學生的黨建工作經常被忽視[1]。究其原因,主要是學校沒有意識到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在頂崗實習中的模范作用,沒有將黨建工作與教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忽略了黨建工作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高學生競爭力方面的作用。
(二)企業對黨建工作的認識不到位
經濟的發展和私營企業的增加,導致國營企業在市場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高校在頂崗實習過程中,難以在國營企業中爭取到足夠的實習份額,所以,高校更多的會選擇與私企合作,但是多數私企對黨建工作的認識不到位,在企業中沒有開展黨建工作或者黨建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學生在這種缺乏黨建氛圍的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會消磨學生的黨建意識,使黨員的作用無法發揮,這對學生的思想覺悟提高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黨建的認識不到位,忽視了黨建工作在企業中的作用。
(三)校園黨建工作與頂崗實習環境不符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高校沒有制定相應的黨建管理工作計劃,由于學生頂崗實習的崗位和地區比較分散,打破了學校中原來的黨支部和黨組織。學生脫離了原來的組織,無法參加正常的黨支部學習,使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意識降低,無法在工作中發揮黨員的模范作用。預備黨員轉正需要接受黨組織的考察,但是頂崗實習會將原來的黨組織形式打散,使黨支部人員無法掌握預備黨員的真實情況,進而無法給出相應評價,使預備黨員的轉正面臨一定的困難。入黨積極分子或者其他有入黨意愿的學生,由于無法接受系統的黨政教育和正確的引導。
(一)校企聯動,構建黨建平臺
校企聯動,成立臨時黨支部,共同為學生的黨建工作搭建新的平臺。學校和企業將學生的素質教育、企業文化和黨建思想教育進行融合,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構建一個新的載體,從而將黨建工作從校園延伸到企業中,并與企業的文化相結合,完善黨員的考核方式和考核途徑,可以參照企業優秀員工的評定標準來對黨員進行考核,通過企業的職業培訓來提高黨員的職業素養。以此來提高黨員的質量,擴大黨員的影響力,使黨員在企業中繼續發揮先進作用。這樣不僅能夠提高高校的黨建工作效率,還能夠在企業中形成敬黨、愛黨的黨建氛圍,為企業的黨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企業對黨建工作的認識[2]。
(二)充分發揮黨員作用
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學校和企業要定期組織黨員開展,“爭當先進”“才藝展示”等活動,同時要求黨員要佩戴黨徽、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佩戴相關證件出席,以此來吸引其他員工和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這既能夠體現黨的親民性,又能夠在活動中學習到黨員愛崗奉獻、勇于當先的精神,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同時要求黨員、預備黨員以及入黨積極分子佩戴黨徽和證件,能夠使其時刻提醒自身的身份,在工作中嚴于律己,創先爭優,起到模范帶頭作用,這樣不僅能夠約束黨員自身,還能夠吸引其他人員主動向黨組織靠攏,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利用網絡構建黨建工作平臺
學生的頂崗實習時間較長,所以黨組織分散的時間較長,黨員無法定期開展黨政教育,使黨員的思想覺悟降低;預備黨員無法接受黨組織的考察,導致轉正難度大;入黨積極分子和具有入黨意愿的學生得不到有效的引導,所以入黨決心逐漸消磨。這些對黨建工作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針對這個問題,高校和企業可以聯合建立網絡溝通平臺,利用QQ、BBS、微信等平臺來開展黨政學習、預備黨員考核、黨的思想宣傳等工作,使黨員時刻保持黨的先進思想和作風、使預備黨員的考察能夠順利進行,使入黨積極分子以及其他具有入黨意愿的學生能夠得到有效的引導,不斷的向黨組織靠攏。
綜上所述,高校的頂崗實習使高校原來的黨組織分散,無法有效地進行黨建工作,沒有相應的黨政指導和考察,從而使黨建工作陷入僵局。為了加強黨政建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職業素養,高校需要與企業合作通過建立臨時黨支部、搭建黨建平臺、網絡平臺等方式,為學生提供黨建便利,使黨員充分發揮模范作用。
參考文獻:
[1]肖芬,蔡勤生.校企合作做好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黨建工作的策略[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2,2(6):72~75.
[2]周秀娥.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實踐[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8(3):29~31.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