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雅琴
?
新媒體環境下對有效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崔雅琴
【摘 要】新媒體給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審視視角和展示平臺,也正逐漸成為影響和培育他們價值觀的新載體。高校應深入開展媒介素養課程,引導大學生科學的使用新媒體技術,同時轉變教學理念跟進教學方法,創造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政治意識有效規范和輻射。
【關鍵詞】新媒體 思政教育 對策研究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為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其價值觀造成了不良影響,在當前形勢下,對學生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勢在必行。媒介素養是素質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教育過程和自身閱歷逐步建立起來的具有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是個人綜合素養之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現需要媒介、社會、學生個人的通力合作,學校承擔主陣地作用。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早已成為學校課程中的固有內容,而且也是國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我國大多數學校的課程設置還沒有針對大學生如何正確地面對虛擬世界進行教育。高校應盡快將能把思政教育、網絡、新媒體資源有效整合的專家組織起來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課程,讓大學生能夠在一個合理、健康、有序的方法指導下使用新媒體。比如,新媒體的信息怎樣采集又如何制作和傳播、新媒體的公益性和商業性應否分開又如何區分,從而增強大學生對信息及傳播方式的判斷能力,學會選擇、識別良莠,形成拒斥不健康的媒體信息的自覺,使學生把網絡道德和網絡技術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新媒體技術帶給思政工作者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高校需要一支迎頭趕上的思政隊伍。首先從教學理念上,與時俱進接受時代賦予的挑戰和任務,增強對現實問題的觀察、分析、把握的能力,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時代脈搏。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廣泛征集學生心聲,接受匿名對話和質疑的聲音,樹立師生平等的思想,從傳統的灌輸、說教轉變到引導和疏通上來,使新媒體時代的思政工作更具人情味和影響力。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從網絡中汲取精華和養分,選取更多貼合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專業特點和心理特點的素材為教學服務,尤其是對于當下社會上重點討論話題、有爭議的熱點事件絕不回避,及時糾偏糾錯,正面引導,快速有效化解負面信息的影響和傳播,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唯物辯證法進行剖析,不但掌握正面信息傳播的主導權,還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不失生動、即時、接地氣。
其次從教學方法上,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建立交互式大眾化廣泛參與的教學模式。發揮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作用,借助QQ群、微信群、博客等即時互動平臺,發起話題討論、進行問卷調查、布置實踐實訓任務。教師平時多接觸網絡,熟悉網絡思維和網絡語言,用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溝通方式開展思政教學。針對大量碎片化閱讀習慣的出現,應對理論體系本身所蘊含的價值目標進行分析和解讀,決不能“點到為止”,讓學生更加“云里霧里”。
(一)正面引導,創造積極文化氛圍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通過各種教育手段、教育活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建設與和諧文化教育。可在校園網上建立和壯大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陣地,爭取網上意識形態斗爭的主動性,讓更多正面的聲音和先進的文化占領網絡空間,避免大學生的思想混亂。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營造先進的健康向上活潑生動的思政氛圍,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從而影響學生們的思想意識,改變他們的關注點,突出網絡政治性、思想性、導向性、理論性、多樣性等特點。
(二)加強監管,構建綠色空間
健康向上的思政氛圍需要“疏堵結合”,“疏”指正面引導,“堵”指的是建立功能全面、多級防范的網絡監控體系。學校黨委宣傳部門、團委學生處、網絡中心、后勤積極配合,對校園網絡資源進行凈化和規范,及時過濾各類虛假消息、非法信息,處理垃圾信息,及時對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上傳播的反黨、反社會、破壞民族團結的消息進行辟謠,確保學生們不受惡性言論歪風邪氣的影響。同時建立健全校園網絡管理和規范制度,加強技術監控和網絡安全工作的力度。
(三)號召全社會都來關注校園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
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社會中問題自然會反映到大學中來。當前的新媒體環境比傳統媒體要復雜許多倍,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個系統工作,除了思政工作者的努力和全校各部門的極力配合之外,還有待于外部網絡環境的凈化。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溝通,學校、社會、家庭密切配合,形成聯動機制,對于大學生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政治意識有效規范和輻射,必定能使新時期的思政教育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剛,柯文進.高校校園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2]饒品良.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實效建設[J].理論觀察,2015(4).
(作者單位:內蒙古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