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海邊街道旭光小學,貴州 畢節 553100)
?
提高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
吳璇
(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海邊街道旭光小學,貴州 畢節553100)
摘要:小學階段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是使學生能夠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評品話語的能力,本文依據筆者的教學經驗提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語文;聽說讀寫;提高方法
聽說讀寫是老師需要訓練孩子的基本的語文能力。為此,我殫精竭慮,思考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水平的良方。語文教學中,要著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聽說讀寫習慣。
一、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
什么是語文意識?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語文意識的養成就是正確的語文習慣的培養和形成的過程。在平時的教學、教研實踐中,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有較強的語文意識,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語文教學要擯棄功利,褪盡修飾,刪繁就簡,回歸常態。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簡簡單單的語文教學境界,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該走在語文路上,將視野對準語文的本體,把握語文的實質,彰顯語文的價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習慣
(一)聽。
從低年級開始,我就采用“老師說話看老師,同學說話看同學”的口訣教會學生傾聽,通過“說說你聽到了什么”“看誰聽的最仔細”等評價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在不斷強化中,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
(二)說。
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人際交往的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也是現代社會所倡導人的基本素養。為了增加學生訓練的廣度,我的口語交際課常常采用小組交流,小組成員抽號輪流發言的方式,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得到訓練。口語訓練也要有梯度。低年級訓練學生說完整的一句或幾句話,中年級訓練學生說完整的一段話,新聞播報,一分鐘演講都是我采用的有效的訓練方式,高年級,我則訓練學生說話抓住重點,條理清楚地說話。四五年級進行的辯論會,演講比賽都是行之有效的訓練方式。
(三)讀。
朗讀和寫字是人們對外輸出的兩張名片。我對學生的訓練從范讀開始,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停頓、重音和語氣,學著讀。后來我采用兩種方式讀,范讀,讓學生對比不同,配樂讀,讀出美的感覺。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我教學生讀出畫面,讀出自己的想象,讀出自己的個性。我還經常在班里舉行朗讀小明星的挑戰賽,男女生對抗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試卷上沒有朗讀這一項,但我覺得當老師不應該只為了應付考試,讓學生品味語文的有趣,受到美的熏陶,愛上語文,這是我畢生為之努力的目標。聽著學生有滋有味的朗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四)寫。
寫字首先要寫對,其次要寫美。我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識記生字,給學生建立聽寫本,每課聽寫,每單元過關,保證每個孩子的基礎知識牢固掌握。利用每節課10分鐘的寫字時間和午寫時間教學生學會觀察,尋找規律,不斷練習,把字寫漂亮。看著學生的試卷、作業,一張張賞心悅目,職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引領閱讀,大力倡導讀書。
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引領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是我的職業使命。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倡導家長每天陪孩子讀書半小時。孩子們每月讀一本必讀書目,進行讀書交流。每人從家里帶2本書,班里進行圖書漂流,自由閱讀。如果孩子們表現好,我給他們的獎勵就是帶他們到閱覽室讀書,教室里一定會歡呼雀躍。我給孩子每人發一張《誦讀日志》和《閱讀日志》,記錄他們豐富多彩的閱讀生活。我向學生推薦優秀書目,和學生共同交流了《三國演義》、《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課外讀物,和學生共同背誦經典詩文。書聲瑯瑯中,孩子們感受了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每天早上雷打不動的自覺閱讀,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時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在課外閱讀這方天地中盡情地遨游!
(二)讀中發現方法,以讀促寫。
教師的責任提醒我們,為了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我們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大語文觀”,調動孩子學習的興趣,拓展中外經典書籍,讀寫結合,學以致用,讓孩子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學習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課,讀了張小強給柯巖老師的信,我讓學生大膽發現寫信的格式,信的內容可分為幾部分,學生發現后,我沒有急于集體交流,而是先讓每個孩子在小組內交流信的內容和格式,大家集思廣益后,再找同學匯報學習收獲。學生從文本中掌握了寫信的技能,我讓學生學著張小強信的格式給自己的親人或朋友寫一封信,并且要求一定要貼上郵票寄出去。學生不會寫信封,我就要學生自己尋找幫助,找家長、老師或同學請教,周末完成任務。周一,孩子們全部完成任務,我很高興讓學生靜候回音。過了兩周,大部分孩子都收到了回信,我又讓孩子在班里進行了交流,說說回信與初次寫信有什么不一樣,孩子們因為有了親身的經歷,都非常踴躍:“回信必須要先回答對方的問題。”“回信的稱呼與署名與第一封信是相反的。”“回信還要介紹自己的想法。”孩子們找到了很多的不同。整個流程下來,學生了解了寫信的格式,信的內容,以及如何寫回信。更重要的是學生親身體驗了寫信——寄信——收信的快樂。我適時地布置了一篇習作:一次特殊的作業。讓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這樣一來,圍繞“信”就形成了一個好的學習資源。對學生寫信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強的指導作用。從一首古詩,我讓學生拓展想象寫成一篇文章,長長的《將相和》,我幫學生梳理主要內容,刪除次要內容,變成自己的話,把文章寫得言簡意賅。寫景的文章,帶領學生觀察、想象,由面及點、動靜結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把文章寫具體。讀了《三國演義》,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三國人物,并摘抄這個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的語句,感受人物性格,在班里進行了交流。然后,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我讓學生想象三國人物到我校、我國、我家,大膽創新。事例生動,人物傳神,激發了學生的創作興趣。我繼續研究,創設場景寫作,站在空中,寫寫自己的家鄉,觀察動物,寫一篇動物白描,多角度,多體裁,多緯度記錄生活,拓展視野。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