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推進職業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國家民委的重大戰略決策。湘西州作為湖南省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少數民族山區,如何通過職業教育提高湘西州貧困人口素質和脫貧致富的能力,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對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現狀進行文獻整理,是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脫貧工程”順利開展的理論奠基和首要工作。
關鍵詞: 湘西州 ? ?職業教育 ? ?精準扶貧
引言
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現已成為推進精準扶貧的“五大工程”之一。而職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最為直接、最為密切,擔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的重要責任,是最有效的改“輸血”為“造血”式扶貧,在促進湘西州扶貧攻堅、精準脫貧的關鍵階段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相關概念界定
1.湘西州
湘西州全稱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山區,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屬于湖南省落后發展地區,也是湖南省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唯一地區。所轄7縣1市中,7個為國家級貧困縣,1個為省級貧困縣,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2.職業教育
區別于基礎教育和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具有更鮮明的地方性特點,與區域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人才,而且在教育規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等諸多方面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本課題研究的職業教育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學校職業教育,一類是職業培訓。
3.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赴湘西調研扶貧攻堅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扶貧開發模式。
二、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1.理論意義
(1)豐富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內容、完善職教扶貧理論體系。
將湘西州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融合推進,統籌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和促進就業政策,充分利用發展職業教育促進湘西州建設小康社會,對進一步提升湘西州扶貧工作的層次,豐富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內容,完善職教扶貧理論體系,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2)從我國基本國策出發,拓展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內涵。
職教扶貧理論體系通常建立在西奧多·W·舒爾茨(ThodoreW.Schults)的人力資本理論基礎上。但是舒爾茨及其追隨者討論的“人力資本”理論主要是從工業經濟角度出發,因而他們的論述不足以概括“人力資本”的內涵。在我國以農業為基礎的基本國策下和湘西州復雜的研究環境中,我們必須對舒爾茨的“人力資本”進行拓展,應根據湘西州的資源情況和各種實際條件確定人才資本的指標,具有區別性。
2.實際意義
(1)提高湘西州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打破湘西州貧困的惡性循環。
改革開放30年來以來,中國的扶貧事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湘西州依然貧困落后。而湘西州扶貧效果的不顯著,除了一些外在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貧困人口的教育滯后。而通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不僅能夠直接提高湘西州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更讓貧困戶擺脫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
(2)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保障社會、民族的和諧穩定。
研究職業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對口支援對象,促使湘西州貧困山區增強脫貧致富能力、消除貧困,不僅可以提升湘西州的人才儲備、促進湘西州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還能保障社會、民族的和諧穩定,有著十分重要的實際意義。
三、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國內外研究綜述
在國外,關于教育扶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左右。Oscar Lewis(1959)認為貧困文化已經內化為一種傳統文化和習慣,是貧困群體在與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產生的行為反應。T.W.Schultz(1960)指出加強教育事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的形成、經濟結構的轉換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至此,外國學者關于教育扶貧理論的研究大致經歷了從“貧困文化理論”、“資源要素理論”、“人力素質貧困理論”到“系統貧困理論”的發展(謝君君,2012)。作為與經濟社會產業聯系最為緊密的職業教育更是受到國外學者與政府的重視。英國巴洛夫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傅志明,2003)。在英國,政府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各類職業教育的發展。美國政府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多次以立法手段推進職業教育,并且規定配套專項經費的數額及其分配辦法(杜利,2008)。
在國內,教育扶貧的功能逐漸被學術界關注(謝君君,2012),且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態勢。從宏觀層面,指出教育扶貧是扶貧助困的根本之策,并且總結了近年來扶貧理論的發展,教育扶貧模式和教育扶貧的合作機制(謝君君,2012;張冰、孫云軒,2016);從微觀層面,各學者開始以實證研究視角探索各地區的教育扶貧(金俊峰,2006;肖慶華,2014)。而在教育扶貧過程中,許多學者都提倡貧困地區要加強職業教育扶貧,因為它是反貧困的主要途徑之一,有利于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扶貧(何丕潔,2015)。不過,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游明倫、侯長林(2013)對職業教育扶貧機制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理性思考。朱愛國、李寧(2016)從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培養、精準培訓、精準就業五個方面探究了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策略。
有關湘西貧困問題及教育扶貧的研究主要有:范曉丹(2012)詳細分析了湘西州的貧困特征及貧困成因,應用國內外的貧困治理原理給出相應的貧困治理對策;陳麗影(2005)提出發展湘西地區教育事業的建議,推動湘西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和高質量普九的實現;吳鶴立,楊成勝(2006)以花垣縣為例,探索民族地區學校教育新問題的對策;彭永慶、李興平(2005)研究了抗戰時期湘西教育的發展情況;羅黃花、杜成材(2010)探討了民國時期湘西教育的發展及其原因。李超(2009)對新中國成立后湘西民族教育的發展過程按照時間劃為三個時期,并對各時期的基本情況進行了敘述;宋清華、楊云、張明星(2009)創建了“9+2”教育扶貧模式,幫助貧困學生擺脫貧困。
可以說,目前對教育扶貧的研究層出不窮,但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卻十分稀少,并且在整理文獻資料的過程中,發現還存在一些空隙亟待補充完善:(1)職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和相關政策還缺乏系統研究和分析,且很少結合貧困地區自身需要角度研究;(2)對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實證分析和對策研究還不完善、研究深度也不夠。經常忽略對扶貧客體的微觀及多方位關照,也沒有參考經濟投入和生態環境因素等外部環境變量等造成的偏誤,且缺乏對信息時代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扶貧的涉及。
四、結語
基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扶貧思想理念,通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提高湘西州貧困人口素質和脫貧致富的能力,應該引起政府、社會與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同時開展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時,因地制宜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湘西州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是新時期湘西州扶貧攻堅的迫切需要。
參考文獻:
[1]舒爾茨(T.W.Schultz).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3):66-71.
[3]鄧平.區域經濟視角下湘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文教資料,2015(18):108-109.
課題項目:國家民委課題《職業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