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金
【關鍵詞】情境教學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69-02
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教師不再自顧其說,不再直接灌輸知識給學生,而是選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主觀上更加樂于學習數學。由此,教師應積極開展情境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以更好地突顯數學之美。
一、創設游戲情境,活躍課堂學習氛圍
初中生都愛玩,很難抵制游戲的誘惑。由此,教師可以巧借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為學生創設游戲情境,打破數學課堂沉悶的氣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活動中,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在引導學生學習了有關坐標系的知識內容后,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活動:“現在我們一起來做游戲,我們這個班級相當于一個大的坐標系,最中間的那一橫排的學生相當于直角坐標系的x軸,最中間的那一縱排的學生相當于直角坐標系的y軸。當老師說出一個坐標點時,代表這個坐標點的學生要迅速地站起來,其他學生則要檢查到底是不是他站起來。”學生在教師說完游戲規則后,都很興奮,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教師提問:“(3,2)這一點坐標對應的學生是誰呢?”學生們迅速反應、尋找,很快學生A就站起來了。其他學生也都紛紛指向了這位同學。之后,教師又說出了幾個坐標點,學生們都能迅速地反應,積極配合老師完成游戲活動。隨后,教師改變游戲策略,隨便指出一名學生,讓學生說出自己在直角坐標系中的位置。學生就這樣在教師所創設的游戲情境中,表現得異常積極主動。
游戲情境的創設,讓師生之間在學習上產生了共鳴,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開動腦筋,學到更多的知識內容,有效地推進了學生快樂學習。
二、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內容比較枯燥,如何將數學課上得生動活潑,應是教師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名優秀的初中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數學課堂中的一切有利資源,以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具體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的具體內容,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借助學生喜愛的童話故事,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有理數的乘方》時,教師為學生引入了這樣的小故事:古時候,有一位國王想要獎勵一位大臣,讓這位大臣提出要求。此時,這位大臣提出自己的條件:“在一格棋盤上放一些米粒獎勵我吧。第一格放2粒大米,第二格放4粒,第三格放8粒,第四格放16粒……直到放滿這64個格。”國王說道:“你竟然就要這么點米,你太傻了。”此時大臣卻說:“恐怕你整個國庫都不夠呢!”這位大臣為什么這么說呢?學生對此也充滿了好奇,都迫切地想知道其中所蘊含的奧秘。因此,他們都很主動地去探索、挖掘。此時,教師就乘勝追擊,引出新課——有理數的乘方。學生會根據教師在故事中所提到的問題列出一系列的算式,并從算式中尋找規律。2,2×2,2×2×2,2×2×2×2……學生從中發現規律,最后第64個格子中,放的米粒數為64個2相乘,之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寫出了正確的形式。最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學習有關有理數乘方的知識內容。學生在和教師共同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數學知識的神奇。
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讓學生發現學習數學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與思考。
三、創設生活情境,培養應用能力
應用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將生活與數學知識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可以適時地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內容解決實際問題,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在教學《一元一次不等式》時,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設計了一道應用練習題:某地出租車的起步價是10元,當達到或者超過5千米的距離后,每一千米的價錢就要增加1.2元。現在有一人乘坐出租車從甲地到乙地,一共支付了17.2元的車費,請問甲地到乙地的距離是多少?這是一道實際應用練習題,既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的有關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識內容,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學生都很想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這時,有學生列出不等式:10+1.2(x-5)≤17.2,之后,利用所學的解不等式的知識,得出最后結果:10 案例中,教師借助實際問題,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給學生營造了一種熟悉的學習氛圍,成功地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創設探索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動力 如今的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教師將課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奧秘。首先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幾張等腰三角形的紙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來研究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內容。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了解到,之所以叫等腰三角形,是因為這類三角形的兩條邊是相等的。隨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其兩條等邊所對應的角也是相等的。于是,學生就猜想“等腰對等角”。之后,學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一些三角形的知識內容,開始了知識的探索。有學生想到作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隨后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內容HL定理,得出自己所分得這兩個小三角形全等。再根據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內容可知,對應邊對應角相等,所以其兩個底角是相等的。隨后,又有學生探索到,既然這兩個小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那么這條高線應該也是頂角的角平分線,也是底邊上的中線。于是,學生又進入新一輪的探索中。 探索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思考空間,促進了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這種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創設操作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很多數學內容是抽象的。如果教師只是依靠自己的講解,很難讓學生理解掌握。因此,教師要隨機應變,從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設計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更高效地開展學習。教師可以適時地創設操作情境,給學生創造思考的條件,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時,教師另辟蹊徑,為學生創設了操作情境,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操作的空間,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首先教師為學生準備了一些卡片: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方法,對多邊形內角和的知識內容進行探究。學生在操作之前,已經了解到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度,所以很多學生選擇利用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方法來探究多邊形內角和的知識內容。有學生選擇將四邊形的四個角全部剪下來,并拼湊在一起,發現會構成一個360度的角。最后,學生再利用同樣的方法求五邊形、六邊形的內角和,并用量角器進行測量。隨后,學生根據自己操作測量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案例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更真切地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操作情境的創設,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了學生的有效發展。 總之,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開展情境教學,以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進而實現高效率的數學課堂學習。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