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福
摘 要:所謂“有效教學”就是使學生在課堂中接受教材內容的效益達到最大化,“有效”就是在教師講解之后或者一段時間內,學生得到了進步或者發展,可以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水平。有效教學課堂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出更加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使教學效率和質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
目前,隨著經濟時代的飛速發展,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之前陳舊的教育思想理念已經不適合用來教育新一代的學生,所以,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在新課程改革中,有效的數學教學得到了人們的密切關注,如何使教師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成功理解教材內容是有效數學教學的目的所在,有效數學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和教師的個人成績,而且對數學學習有較大的幫助。那么,如何開展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呢?
一、創設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生活情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年齡段的孩子總是有一顆好奇的心,提出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教材內容課題,更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說在“圓的認識”第一節課中,為了使學生更加理解“圓”這個圖形的概念,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課件,在課件中播放日常生活所見到的圓,例如:“硬幣”“鐘面”“自行車輪”等常見事物來使學生更加理解什么是圓,用“鐘面”來引導學生“圓心”的概念,找到圓心確定一條半徑就可以出來一個正圓形。提出問題“為什么自行車輪子一類的都要用圓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呢?”來使學生自主思考,將圓形與其他圖形相對比,以此得出答案,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問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而且可以鍛煉學生在生活實際問題中對數學的應用能力。
二、正確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學過程實際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把教材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這個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才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不確定的因素往往容易在小學生的課堂教學中出現,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只有做到合理正確的處理,才可以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與和諧,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1.尊重學生的問題
小學生的想象力十分豐富,思維模式比較發散,容易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也許教師的一個詞就可以使學生聯想出許多與之有關的問題,這就極易在課堂中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教師不可能預設得到,那么,對于這些問題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所有的解決答案都要建立在尊重學生問題的前提下,由于學生受心理年齡的影響,也許提出的問題與課堂教學內容并不十分切合,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教師要運用正確的處理手段,在既不影響課堂教學的情況下,又不能打擊學生對于創新問題的主動性,只有這樣逐漸培養,才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興趣。
2.為學生留一些空間
想象一下,如果整堂課都是教師在不停地講解,那么將是多么枯燥的一節課啊,不僅不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更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甚大。所以,給學生留一些想象空間是有必要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可以留幾分鐘讓學生自己思考和討論,給學生一些自由想象的空間,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可以緩解數學課枯燥的學習氣氛,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熱烈互動,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氛圍,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一舉兩得。
三、“滲透式”的教學策略
對于數學來講,概念、法則、公式、性質等數學知識內容可以明顯地寫在教材課本中,是容易背誦或者記憶的,但是學習數學的方式、方法、規律等無形的東西更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教會學生公式之類的“硬件”是比較容易的,但是像舉一反三這種需要大量的課題來進行澆灌才會明白的道里,對于小學生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觀念,不僅要教會學生數學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學數學,這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參考,只有讓學生會“學”數學,才能把數學學好、學精。其次,教師要對教材這一基本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挖掘,找出各章節之間的聯系和共通點,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進行改進,把學數學的“方法”逐漸滲透進來,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住“學”數學的要領。
教師的責任歸根到底是教會學生如何去“學”,所以,提高成績固然重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更為重要,只有掌握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懂得會學、巧學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數學學習成績。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數學閱讀,分組式的合作學習等一系列的學習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整體數學學習成績,使教學更有效。
總之,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進行“有效教學”,是順應潮流的一種教學手段,把小學數學課程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通過不斷積累適合于學生的教學策略,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宏曼,成繼紅.論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有效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3(33).
[2]馮勝.小學數學低年級有效教學例說[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