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針對現代傳媒的具體含義進行了介紹,進而針對現代傳媒下的人才培養以及歷史的形成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最后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標準、方向以及與歷史觀之間的有效聯系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現代傳媒 高校 人才培養 歷史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05-02
從現代傳媒的角度來分析當下的人才培養現狀可以發現,隨著我國在近些年來進行的人力資源體系的構建和相關資源的有效重組,人才培養的激勵體制和專業程度也在逐漸完善。當代社會對于人才的定義不再僅僅局限于有才華的人,更多的是體現在個人能否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人才是現如今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社會資源的關鍵組成部分,人們在探究人才培養這一問題上往往更為看重其價值觀和應用體系,對于歷史觀的重要作用有些忽視,本文就針對在現代傳媒這一背景下歷史觀對于高校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以下的分析。
一、現代傳媒
現代傳媒主要是指一些大眾的傳播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期刊等。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報紙、電視等傳統傳播媒介一直是大眾獲取信息資源的主要來源渠道。隨著近些年來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和高效普及,以網絡媒體作為傳播主體的現代傳媒成為了公眾進行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這為傳統的媒體和工作者們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相比于傳統媒體來說講,現代傳媒具有全媒體、超鏈接、超媒體、交互性以及超地域性等多種優勢和特點,但這也對傳媒從業人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在培養人才上面臨著全新的調整,在對人才的培養方式和方法上應該轉變固有觀念,這樣才能夠真正滿足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
二、現代傳媒下的人才培養以及歷史的形成
從現代傳媒的角度來看,人才主要是為了滿足當今社會的實際發展需要,通過一些具體的歷史進程可以總結出人才的出現是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的。首先,人才的培養要處于某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中,這就包括了社會的文化、政治、經濟、民族和宗教。在原始社會時,人類推行的是氏族制,人才價值的體現更多是依靠一個人勞動能力來判斷的,在這一時期人們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觀念。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對勞動力進行能力上的研究,而這種研究就是一種人才培養的開始,只不過當時人類將人才的評判標準定位為勞動能力的高低而已。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國進入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全面、快速發展階段,雖然當時社會制度中包括奴隸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不平等性,但隨著后來戰爭的爆發,一些具有優秀能力的人相繼出現,成為了當時社會的偉人,這使人才體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大全觀。直到唐朝,隨著李世民的登基,中國傳統社會的貴族階級所具有的權利被稍微弱化,百姓開始有了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和機會。唐朝創建的科舉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人才提供了一個上升的渠道,許多人才開始接觸國家的政務和一些民生大事的處理工作。
到了近代,建國伊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又重新處于閉關鎖國的狀態,這或多或少造成了我國人才和外界交流的阻塞,但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并加以完善,社會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局面,人才的供給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多樣化的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體現在各個方面,在這種背景下,各種各樣的專科院校被建立起來,承擔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責任。到了最近幾十年,一些大學開始進行擴招,但人才短缺這種狀況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人才的數量雖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質量上仍存在比較大的欠缺。在這之后,留學熱潮突然興起,同時一些國外的人才開始大批涌入我國,從這點上來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著轉變的,屬于一種唯物主義歷史觀點。
三、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標準
通過歷史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不同社會和時期對于人才的需求和標準是不同的,現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我國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初期建設,對此我國提出了創新的口號,創新能力也成了當下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重要標準。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同時還需要能夠對推動當今社會向更好方向的轉變,從這點上來看,人才的發展是建立在歷史進程的基礎上的。因此,現如今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能夠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和標準,但當前社會需要哪種人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就需要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從總體上來看,當今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標準:
(一)在培養人才時需要切合我國當前的實際國情。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擁有著自身特色的國情,對人才的尊重事實上就是對我國社會國情的尊重,因此,高校在盡心人才培養時要著重培養人才的社會價值意識。
(二)人才的培養就是一種社會資源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其中,人才的可持續性主要是依托社會這一主體存在的,是在一個社會基礎上所進行的全面推進。
(三)培養的人才是一種追求發展、上進的人才,高校在培養人才時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體系,該體系的主要定位應結合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實際需求和特點來進行,不能夠盲目地講求一味的標新立異。
(四)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不能太過于證書化和學歷化。經常會有人將人才的評判標準定義成一個人是否從名校畢業的,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現代傳媒角度下講求的人才實際上是指一個人適應、改變生活、勞動環境的具體能力,而并非是簡單的學歷證書。做好人才培養的有效定位對實現人才培養體系有效構建以及促進人才朝著更為全面的方向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意義。
四、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
對于高校來講,確定固定的培養體系是非常重要的,這會為人才培養提供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F如今高校在確定人才培養方向時需要遵從社會的實際發展方向和客觀價值來進行制定,這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觀念,而這種觀念借助于現代傳媒手段的進一步傳播而變得越來越重要。針對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才需要體現出實用性。這種實用性需求是各個時期和社會都存在的,只不過是現如今的需求變得更為直觀和迫切。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現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產生和淘汰,人才的價值更多地是改變時代和服務社會。這體現在高校培養上就是讓大學生們掌握更多實踐性強的技能和操作方法。
(二)人才需要具備團隊感。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團隊的重要性,現如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項工作往往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并不能真正地實現或完成,還需要集合大家共同的力量。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可以針對性地布置一些團隊合作的項目讓學生去完成,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人才并不一定是越新才越好。有的人會認為新型人才更加重要,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雖然一些人借助了現代化的知識儲備和一些科技手段的武裝,但人才的評價標準并沒有因為歷史的前后順序發生改變,這是由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和歷史觀所決定的,人的存在一直到人的發展并不是一個變量,二者之間沒有一定的可比性。對此,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更為注重的應該是培養的手段和模式,而不是培養的工具。
五、人才培養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現如今社會對人才需求是處于全方位的,在人才的培養上追求專業的深度和廣度。但在人才的選擇上,必不能一味地追求功利化,對名牌院校大學生和一般高校大學生區別對待,這是一種錯誤的人才觀。事實上,人才的培養符合唯物主義歷史觀,經過歷史的一次又一次驗證,在選擇人才時必須要依托于歷史觀來進行,人才屬于歷史,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而進行著改變,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著不斷的完善。對此,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需要結合歷史觀應遵循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人才的培養是經過歷史發展后形成的最終共識,這是一種社會公平性的有效體現。這一過程本身是經過一定時期的不斷積累形成的,隨著時間的變化社會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轉變,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的策略時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變更,這需要社會公平和社會法制的有效保障。
第二,人才的培養要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實施的重要基石,高校在培養人才時要以推動社會不斷進步為最終目標,為社會創造先進的生產力,這一過程是不斷變化的,因此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就不該是一成不變的。
從現代傳媒的角度出發,對于人才的培養事實上離不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有效指引,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既要符合歷史觀的有效延續,同時還要保證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貢獻。從總體上來看,對人才培養的重視既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有效延續,同時也是現今人力資源研究領域的重要范疇。
參考文獻:
[1]楊凱.關于新時期“應用型新聞人才”的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2]王燦發,王佳,侯欣潔.中國新聞人才發展報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02).
[3]湯天甜.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大學教學,2010(08).
[4]劉迅.融媒時代廣播影視人才培養對策初探[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作者簡介:
楊夢溪(1990.1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現代媒體管理與高校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