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梅
【摘要】針對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結合中考必考題型的特點,本文將重點對應試技巧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幫助學生在中考應試過程中掌握大體技巧,取得理想成績。
【關鍵詞】中考歷史 必考題型 應試技巧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46-02
近幾年,中考歷史學科更加注重于時代脈搏相結合,不斷緊貼社會發展脈絡,將新近發生的事件與歷史事件有機結合,通過單項選擇題及材料分析題兩種必考題型將學生掌握的歷史知識情況進行考評,通過不同題型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及知識轉化能力,在面對問題時,衡量學生創新思維意識,并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過程中對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科學判斷。
1.必考題型的分析研究
1.1單項選擇題
該提醒是中考歷史學科中的重要題型之一,題目分為題干和選項兩個部分,主要以四選一的單項選擇形式出現,該題型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從測試功能來說相對較多,可以客觀全面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特別是在選項設置時,會通過相似性來增加答題難度,認識模糊性得到增強。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歸納出四種常考題型,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否定型選擇題。這種類型的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的排他能力,提升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針對該題型作答時,應當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將與題干不相干的選項首先排除在外,之后再根據題干意思尋找與題意相符的答案。
第二,最佳型選擇題。該題型的特點是幾個備選項都與題干意思有相符的地方,但是要從中選擇最相符的一項,其余選項都為錯誤答案。解答該種題型的關鍵是找好邏輯關系,逐個選項分析出最佳選項。
第三,材料型選擇題。該題型主要是在題干部分給出材料內容,針對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從材料中尋找更多答題信息,并有效利用。做這類題型首先要將材料內容讀懂,并從學會從中取舍有效信息,將有助于答題的信息充分利用。此外還應當結合材料的引文出處,這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尋找有助于理解的歷史背景。
第四,排序選擇題。這類題型大多數是將某些問題的多個相關方面進行展示,將很多相似的錯誤信息作為其他選項,這樣無形當中便加大了學生知識面的考查,特別是對于時空跨度的加大,大大提高了題目的答題難度。解此類題目應當采用逐一篩選法,將要考查的知識點認真辨識,從中選擇符合考試范圍的選項。
1.2材料分析題
該題型主要是通過一則材料或多則材料作為題干,讓學生通過材料給出的背景材料,對接下來設計的幾個問題進行解答。回答該種題型的關鍵是對材料信息進行有效獲取,從預設的情景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量,分析和解答問題。回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充足的書本知識,這是答題的基礎,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掌握了歷史知識的脈絡后,無論材料作何變化,都可以輕松應對。此外,將給出的材料進行認真閱讀,充分理解材料所表達的意思,也可以有助于學生將材料給出的信息準確理解其中的觀點和內容。對材料之后給出的問題,要在答題前認真審題,準確掌握問題的核心,明確問題的要求,并通過材料提煉出回答問題的要點,將所涉及的知識點條理性地清晰表達出來,要讓回答問題的內容思維清晰,邏輯性強,并且運用準確的語言完整表達。
2.提高中考歷史成績的應試技巧
除了掌握上述必考題型外,學生還應當將學習的重點放在平時的知識積累當中,并掌握必要的應試策略,及時調整心態,將日常的水平充分發揮,具體的應試技巧有如下幾個方面:
2.1調整好考試心態
三年的努力,將在中考這一刻得到印證。因此在考前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性因素。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及時調整心態,盡量減少緊張情緒。要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考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復習,保持平常心。特別是當學生在考試中遇到難題時,一定要保持平穩地心態,不要驚慌失措,沉著思考,按照平時做題習慣進行思考作答。遇到簡單題型要仔細審題,細心作答,避免因為粗心而失分。對于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應當在日常給予更多地關懷,教他們如何轉移注意力,避免不利情緒影響發揮。
2.2要提醒學生合理分配時間
在日常模擬考試時,應當將題量及考試時間與中考相同,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答題習慣作答,一般性選擇題在答題時不應當超出固定的時長,要給之后的材料分析題保證充足的答題時間,分配好不同題型,不同難度的答題時間后,還應當給出每一個問題的檢查時間,避免因為答題時粗心而出現錯誤。
參考文獻:
[1]張倩倩.九年級中考歷史有效復習策略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李海林.烏海市中考歷史試卷命題研究(2009-2011)[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3]楊有德.簡評中考歷史卷中的鄉土史試題[J]. 歷史教學(中學版),2015,02:39-44.
[4]周繼榮,蒲麗萍,陳蓉.以史為鑒重能力 古為今用尚探究——2011年山西省中考歷史命題思路解讀[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7-10.
[5]張耀元.安徽新課程中考歷史試題研究(2004-2014年)[D].揚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