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善波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對于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素質化教育成為新課程改革對于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許多專家學者提出探究式教學模式,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教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20-02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老師和學生相互配合、互相啟發的動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要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指導,學生對于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然后與老師或者同學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探討方式多以小組交流討論為主。
1.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傳統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意識,缺乏創新能力,這種教學模式難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老師作為指導,教師起點撥輔助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充滿活力的探究交流活動也有助于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所造成的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第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是盲目死板的對所學知識和內容進行死記硬背,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探究交流使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
第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探究式教學把學生放到了主人公的地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潛能將被激發出來,對于課程知識的探討也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2.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雖然素質化教育已經被納入了新課程改革的標準之中,但是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并不樂觀,傳統的應試教育依舊占據了教學模式的主導地位,這與我國的國情是分不開的,高中數學作為高考科目中的三大主科之一,亦是不能忽視的,因此老師往往會把教給學生應試技巧和考點知識作為教學重心,從而忽略了對于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于這種教學模式的認識不到位,二是學生不能積極配合老師。這兩者都是影響探究式教學模式施行的關鍵性因素。老師不能充分認識到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性,將使得這種教學模式無法被推廣,面對教育教學以及應試的壓力,老師往往也會選取穩妥的教學方法,即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不夠主動,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意識,這種教學模式也將很難找到出路。
3.探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創設情境,啟發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探究式教學往往是圍繞課程知識進行展開,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這種探究式教學往往比較靈活,學生可以借助種種外界手段來進行學習和思考。在高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學習集合、函數、幾何、算法、統計等方面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的學習我們都可以通過教學手段來創設一個與知識點相關的學習情境來幫助我們理解和思考。比如某學生跑步去圖書館,跑了一半路程后,步行走完了剩余的路程。這段文字可以用高中課程中的一次函數圖像進行描述,函數圖像能夠更加直觀的表示出該學生的速度變化,以及時間和路程的關系,情境與知識點相結合也有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自發思考的意識,在生活中遇到相關問題便會與所學知識相聯系,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
3.2自主探究,協作交流。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互結合、互相作用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應該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只負責給予適當的引導。在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設備和教學模型使課堂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只有在經過了積極思考之后,才能與老師以及同學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協作交流也是師生之間觀點碰撞的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3.3及時反饋,總結提高。
反饋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最后環節,也是衡量這種教學模式好壞的關鍵因素。老師可以通過對探究情況的分析和總結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的薄弱之處,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改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探究結果的及時反饋可以幫助老師和學生聯系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對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和鞏固。
4.總結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育模式雖然已經引起了教育者的注意,但是并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推廣,要想達到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出具有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桂群.淺談如何運用探究模式提高高中數學教學[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2,12:56.
[2]駱妃景.“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的運用——以“平面向量的實際背景及基本概念”為例[J].數學教學研究,2016,04:2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