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元
【摘 要】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一些課本上的歷史知識,而忽視了對于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深入以及當今社會的發展,教育對于高中歷史的教學已經不再僅僅局限在知識的傳授上,更多的是通過為學生講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以適應當下時代的要求,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日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這一問題作了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學生責任意識;培養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和不斷深入,為了逐步地去適應當下教育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新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應當僅僅為了傳授給學生相應的歷史知識而努力,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當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逐步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了解,來更加深入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意識。那么,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呢?
一、激發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我們都知道,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很多學生會覺得歷史是一門學起來會感覺枯燥乏味的學科,他們對于歷史缺乏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局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會自發地產生愿意做、愿意主動完成工作的意識,獲得完美的驅動力,這種動機會幫助學生努力克服困難,促使他們實現各種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自強、自尊的品質。因此,為了通過課堂的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歷史的學習。讓學生親身感知歷史,比如在學習到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文時,紅二、六方面軍在我們大方活動的歷史便是實際例子,學生可以去自主探究,通過對川滇黔革命委員會遺址、七家田英雄紀念碑和大海壩國家烈士公園的參觀了解,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參與度,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逐步地提高,進而會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主式學習,從而在了解歷史所發生的事件等中清楚地理解自己的責任,逐步培養自己的社會參與意識、自強意識以及責任意識等等。在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包括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的性格和年齡等等,要從各個方面努力去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為了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夠對歷史充滿興趣,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前通過為學生創設相應的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來作為課堂的導入,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引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時,可以適時地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尋找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契合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在歷史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二、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
情感教育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采用具有感情的手勢、語言、暗示與體態,將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以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提起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促使學生能夠從思想上和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比如,在講解譚嗣同時,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激昂、流暢的語言來對譚嗣同進行面熟,重點突出譚嗣同在臨刑前說的那一番話,通過帶有感情的描述,將學生帶入到相應的氛圍中,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下與作者產生共鳴,最終使自己萌生強烈的愛國情感,促使學生能夠具有對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譚嗣同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進行良好教學分為創建。使得學生成為譚嗣同臨刑前現場的觀眾;又如在講解到明清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尤其是關于國家的民族政策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搜集有關我們大方歷史名人——奢香夫人的相關內容,比如奢香墓和宣慰府的資料圖片等。使得學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與歷史教學內容產生共鳴。不僅對學生責任意識提升有所幫助,同時還能促進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師要努力樹立良好的榜樣,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提升
為了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適時地為學生列舉一些典型的案例,將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夠從中受到感染和鼓勵,促使學生產生向偉人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做好表率的作用,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做好示范作用,堅持認真負責的原則,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做好示范作用。學生在高中學習階段,接觸時間最長的人員就是教師,所以教師對學生成長有著較深影響。教師需要明確高中階段還是學生良好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關鍵階段,教師需要將自身的引導作用充分展現出來。教師對學生課堂行為以及日常生活行為都需要給予更多關注,對于學生的錯誤性行為,教師不能直接給予嚴厲的批評,這樣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還會導致學生有叛逆心理產生,使得教師與學生處于敵對局面中。教師需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首先需要告知學生錯誤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以及學生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進行良好師生關系構建,學生也可以指出教師自身存在的錯誤,虛心接受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教師不僅作為學生學習的領路者,同樣也會成為學生生活中的朋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四、結語
通過以上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的闡述,在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要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學生只有產生了興趣,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進行相應的學習,才會促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個人品質有所提高,增強自身的修養。其次,教師就應當在學生愿意學習的基礎上對于教學的內容以及形式進行相應的設置,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地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學生的發展特點,要善于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上去思考自己的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對于學習的真實需求,在教學中充分地做到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楊麗萍.高中理實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研究.《科技致富向導》,2013.
[2]譚婷.淺談高中理實教學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讀與寫:上,下旬》,2015.
[3]王勤.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4.
[4]譚平.高中理實教學中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