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守兒童是特殊的群體,由于長時間與父母分離,缺失完整家庭愛的體驗,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尤其是正處青春期的初中生。這需要語文教師充分利用語文學科對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具有導向作用的優勢,在教授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成長。即便是字詞教學,也要基于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有效進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初中語文;字詞;有效教學
當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逐漸被社會各方所關注,人們期待教育領域能驅除留守兒童內心的陰影,使其積極樂觀向上地投入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簡而言之,教師要聯合所教科目知識,教育“成材”與“成人”并舉。就語文科目而言,教師可以應用文章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以及字詞的認知等內容來使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生活。教師要以對學生的了解為基礎,因材施教,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教學。未來的學習競爭除了注重知識的儲備,還要重視能力的培養,在儲備字詞的同時,教師也要使其具備運用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使學生具有集體合作意識,這能夠減少學生的孤獨感。
一、課前集中自學,以期排解孤獨感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雖然個人自學能易于將零散時間利用起來,但是對留守初中生來說,無疑是“慢性自殺”。因此,為了提高自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組織學生集中自學。可以說,由于經歷不同,儲備的經驗不同,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人們難免在聯系實際的準確性、看問題的全面性上有局限,還可能出現“一葉障目”的問題,影響學習效果。但如果提供一個集中自學、交流心得的平臺,學生會互相啟發,共享成果,觸類旁通,看問題的視角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拓展。學生的孤獨感在教師搭建的集中自學平臺上一掃而光,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當然,教師的角色不應占據主導地位,一切都應以學生作為主體,使其盡情地在集體中自學。通過學生的參與,教師對學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針對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差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因材施教,爭取不讓任何一位留守學生掉隊。
在進行初中語文字詞教學時,教師便可應用集體自學這一方式進行提前預熱。讓學生圍繞某一單元進行互相聽寫,互相糾錯。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字詞教學的時候,教師可首先建立起集中自學的平臺,讓學生在不看生詞表的情況下,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由教師整合,將學生列出的生字生詞寫到黑板上,然后讓學生注音。注音完畢,再由其他人糾正,在保證所標注的音無誤之后,由學生進行領讀。然后由學生自行組織默寫、聽寫,互換批改。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有的學生會感到吃力,這需要教師給予相應的幫助,讓其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排解其自身的孤獨感。而其他參與進來的學生會在自學過程中排解孤獨感。
二、課堂點撥鞏固,以期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傳授知識,還要答疑解惑,使學生獲得一種綜合素質,能依據所養成的能力來整合知識,綜合運用。在這一過程中,不能缺少教師的點撥。作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使其跨進知識的門檻,才能將課堂交給學生,最大程度的呈現學生的主體性。同理,在初中語文字詞的教學中,教師也需要進行這種點撥,尤其是在深入到遣詞造句的層面,教師在深入字詞義之后,還要列舉一些有關字詞的例句,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出現的“嶙峋”一詞,該詞有三種解釋,一是形容山勢峻峭、突兀的樣子。有怪石嶙峋,教師列舉的例句可帶有文學色彩,如“中國傳說中的洪荒猛獸之一,由巖石修煉成,死后也化作一片猙獰的怪石,因此,后人有怪石嶙峋一說”。二是形容人或動物枯瘦的樣子。有瘦骨嶙峋,教師列舉的例句可以是某篇文章中的,如高云覽的《小城春秋》中“秀葦看見一個光著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著一簸箕的泥灰,吃力走著”。三是指人剛正有骨氣,如傲骨嶙峋。經過這一點撥,教師引導學生再舉一些有關這個詞的例子,同學們紛紛效仿,在了解其意的基礎上,遣詞造句。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素養必然有所加強,而且散亂的字詞也能很好的被綜合運用。
三、課后檢測評估,以期鼓勵學生
價值得以呈現是由于對其做了正確的客觀的評價,評價之后,才能洞見得失,精華糟粕,獲得經驗。因此,對于教學,教師也要以評估的方式來逐漸完善學生的經驗。尤其是留守學生,他們離開父母,無人對其進行關注,這就導致其存在迷茫感,不明白自己生存的價值,進而揮霍光陰。因此,即便在字詞教學中,教師的評價也尤為重要。教師的評價在保證客觀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自尊心,勢必要以鼓勵為主,評價為導。
例如,在單元復習的時候,教師可擬試卷,用選擇、判斷的方式來鞏固檢測字詞部分的知識。教師要客觀評價,要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優點,用優點來引出缺點,并在試卷上寫一些鼓勵的話,給予學生心靈的慰藉,讓學生感受到溫暖,獲得學習的信心。
留守兒童是特殊的群體,由于長時間與父母分離,缺失完整家庭愛的體驗,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慢慢予以消解,讓師生之間的愛來彌補父母愛的缺失,教師在教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同時,還要關注他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蔣仙.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
作者簡介:張錦慧(1980— ),女,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教育集團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