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潘久泰
摘要:作品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么寫,是語文閱讀教學不可繞過的三問。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粗讀、精讀、品讀的過程中獲得透徹理解和獨特感受,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遷徙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關鍵詞:閱讀;三問;理解
閱讀要想有收獲,有著不可繞過的三問,那就是:作品寫了什么?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繞過這三問,閱讀會收效甚微,甚至會毫無所獲,這是起碼常識,是基本要求,是閱讀能力的體現,也是閱讀教學必須遵循的“三層次”的基本規律。閱讀本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取精存真的“過濾”過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吸收,就會生吞活剝、食而不化,最終被書撐死,這也就完全背離了博讀而約取的閱讀宗旨。只是這“三問”必須始終貫穿在粗讀、精讀、品讀這“三讀”的全過程中。粗讀,學生查字典也好,教師講述也行,目的是掃除字詞障礙;精讀,主要是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品讀,為的是感悟體驗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態度。總而言之,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讀懂文本,達到透徹理解,深刻體悟,讀出獨特感受的目標。由此得知,“三讀三問重理解”是閱讀教學不可違背的最具普適性的教學策略。
一部好作品猶如一棵生命之樹,它是由心靈、情感或由此升華的理性的種子生發出來的,文字只是這一生命的載體。文以載道,作者的目的在“道”。“根情、言苗、華聲、實義”(白居易《與元九書》),悟“道”或“義”是讀者的目的,而不是教者的目的,或者說不是語文課的核心。語文教學的核心是“文”,即這一生命的載體,也就是文章是“怎么寫的”。
一般讀者讀文章,只注意文章寫了什么,很少有人注意作者是怎么寫的。這是因為讀者已經有了,或自認為有了這方面的能力,自信讀完后能夠懂得文章的內容和意義。《莊子·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閱讀與寫作如同漁獵,掌握了使用“筌”“蹄”的方法,就能捕捉到魚和兔,那方法便自然退居次要地位了。而教習者的目的并非學習者的目的,教習者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達到目的的過程,“過程”才是教習者的目的。所謂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在這里,我們可以套用莊子的話說“習漁者所以在筌,得筌而可得魚;習獵者所以在蹄,得蹄而可得兔”。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文不過是個“例子”。講讀“例子”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會閱讀,讀懂內容,領會含義,幫助學生學會將心中的事、理、情恰當地“裝載”進閱讀文本中,弄懂別人怎么“裝”的并且自己照樣會“裝”,這便是我們的教與學的核心。
人們觀察、研究事物,總是從渾沌的整體表象開始,再到各個部分的深入分析理解,最后歸于整體的本質的認識。關于語文教學三層次的觀點正是這一認識規律的個別化。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說來文章的基本內容是無需教者多言的,正如《荷塘月色》寫的便是月下的荷塘景色與塘上的溶溶月色,學生只需讀一兩遍就能抓住。認得幾百字的人就能津津有味地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看武打言情小說……這“有味”便說明至少讀者讀懂了大部分內容。因而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完全不必花時間去講解基本內容的,原因是“依注解書,學生自會”(湯顯祖《牡丹亭》)。講多了徒增反感,而且阻礙了下一個教學步驟的開展。不過,在學生掌握基本內容的同時,也自然會有某種情感戚戚于心,因為感情首先是一種關于整體的直覺思維的抽象。這些當然也不必去多講,但是這些內容和情感又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踏上這塊“基石”,才能推開那扇“大門”,我們才能沿著語言文字的迷宮去“解放”這個“寫書人的靈魂”,跟他“神秘地交談起來”(高爾基《在人間》)。如果我們“解放”了他,至于他們“交談”了些什么無關緊要,教師只需點到為止。這也就是說,作者“為什么要寫”也不能作為語文課的核心。
如此看來,唯有“怎么寫的”才能作為語文課的核心。
我們說,只有掌握了作者是“怎么寫的”,才能透徹明了作者“為什么要寫”,反過來,才能比較全面細致地知道作者“寫了什么”,這樣也才真正稱得上會閱讀。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閱讀能力的提高,走的便是這條路,只是不自覺地長期浸染、潛移默化,才自然而然走在這條路上而已。作為語文教師則需要將它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去認識,不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是讀三兩遍就要理解它、把握它。清代思想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說:“學文之事,可授者規矩方圓,其不可授者心營意造”。這“規矩方圓”就是篇章結構、遣詞造句等“怎么寫的”之法,而探尋“怎么寫的”的過程就是領會、感悟、體驗作者“心營意造”的過程。因此,只要抓住了“怎么寫的”這一核心,就算踏上了接引我們從語文學習的此岸到達彼岸的橋梁。
明確了閱讀教學中“三讀三問重理解”的常規教法之后,我們便可以根據學情,寫學案;遵循從知識到內容、到形式、到主題、直到練習等幾個基本環節,設計教案;然后有條不紊地實施教學。重要的是,課堂上要緊緊圍繞作者是“怎么寫的”這一核心問題組織教學,粗讀、品讀、包括預習和作業大多可在課前課后讓學生自主獨立完成。這樣,教師就可以將語文課上成樸樸實實、原汁原味、不失傳統而且最具實效的常態課。
作者簡介:李林(1968—),男,湖南省雙峰縣第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讀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