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磊
摘 要: 作為“十三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支柱產業的文化產業,必將迎來全面發展、快速發展的重要黃金期。本文通過介紹日本文化產業現狀及發展情況,從分析研究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形勢和特點入手,提出其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 日本文化產業 特點 啟示
文化產業是指“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把文化產品作為商品進行生產、交換并獲取利潤的產業”[1]。雖然學術界對于我國文化產業專業領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探索,也提出了很多意見和建議,但是大多專注于文化產業的現狀及其發展問題,并沒有從全球視角審視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形勢和發展方向,因而最終在實踐中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本文從總結歸納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出發,以期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及相關政策的制定有所啟示。
一、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文化產業一直以來是日本的支柱產業。據統計,2015年日本GDP共計4.21萬億美元,其中文化產業總值為0.39萬億美元,占比為10%。日本還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有一定的電視節目市場份額,掌握了全球8%以上的電視節目主導權。截至2015年年底,日本電影產品占有全球票房的6%,并在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放映。目前,全日本已經有800余家唱片發行公司,產值總和達到136億美元,占全球唱片市場2%。同時,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呈現文化產業集聚程度不斷增加,文化企業經營范圍日趨多元,文化企業并購頻繁等一些新特點??偟膩砜?,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本國國內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還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增長,同時為日本文化的對外傳播和輸出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渠道。
二、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人才培養體系完善,文化產業人力資本雄厚。從國內情況看,日本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據統計,到2015年年底,全日本已經有50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學科、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素質的文化產業人才。以游戲產業為例,東京工科大學、東京大學開設了一系列游戲設計、動畫等專業的課程,新瀉大學、京都橘大學還開設了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專業。從國際情況看,近年來,日本一改過去人們印象中的“封閉”社會、不主動吸引外來移民的“老印象”,逐步推出新“移民政策”,大力吸引外來高素質人才,以維持日本的研發能力,同時為那些具備優良素質的外來人才提供各種寬松的外部環境[2]。這些措施的出臺,為日本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及人才儲備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二)投資融資機制健全,文化產業資金投入豐厚。日本文化產業投融資總體上呈現出方式多樣化、主體多元化、機制健全化等特點,不斷創新的金融制度為日本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保障,為文化產品的開發注入了活力。同時,在對文化產業的投資支持方向上,日本政府主要集中在公益性較強的領域,比如公益藝術項目和博物館等,而且控制在總投資的25%左右,剩余資金大多采用混合投資、主體多元的模式進行籌措。為了解決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中的資金籌措問題,日本政府還修改了《信托業法》,允許以電影、動漫等文化產品為內容的知識產權持有人,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手段和途徑進行社會融資活動[3]。
(三)科技文化高度融合,文化產業科技水平先進。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日本成功躋身世界文化產業強國行列。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日本科技一直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日本政府于上世紀90年代出臺了《科學技術基本法》,90年代末期又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以科技力量支持以動漫、游戲、音樂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發展,實現了科技與文化產業的高度融合。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文化產業依托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了文化產業的升級和現代化轉型。
(四)建設地域集中布局,文化產業集群效應明顯。文化產業集群是指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讓文化企業共享區域市場環境、公共設施,形成區域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外部效應和區域競爭力[4]。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設計之都”名古屋為例,其不僅是全球設計創意產業的中心區域,而且擁有“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媒體藝術之都”和“民間藝術之都”稱號,一些知名文化企業如三越(Mitsukoshi)、丸榮(Maruei)等也集聚于此,地理位置鄰近,實行橫向結合、縱向分工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文化產業集群效應,促進和帶動了整個名古屋地區的文化產業及其整體經濟發展。
三、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對我國文化產業建議的啟示
(一)完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從我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隊伍結構看,創造性、實踐性強的人才并不充足,高層次人才匱乏等矛盾比較突出。為此,相關人力資本的開發尤顯緊迫和重要:一是應建立文化產業行業標準,完善相關人才評估體系,建立健全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形成短期培訓、長期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立體式教育體制。二是應推行多種融資渠道,切實解決文化產業人力資本、開發資本短缺問題。三是應為文化產業人才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如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專利、著作等方面的規章制度,激發文化從業人員的創作活力。
(二)優化投資融資機制,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資本供給體系。文化產業的持續發展必須依托資本要素的有效拉升,而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的貸款總額僅占銀行貸款總額的1%左右,不能滿足中小文化企業的資金需求。對此,要逐步完善多種無形資產二級交易市場,建立行之有效的文化產業信用擔保體系,疏通我國文化產業融資渠道;要轉變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加大收益權和知識產權等信貸產品的創新力度,加強信用風險控制工具等衍生金融產品的開發利用;要制定相關金融政策舉措,引導廣大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文化產業投資。
(三)加大科學技術投入,進一步推動科技與文化產品的融合。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科技投入屢創新高,至2015年年末,我國科學技術總支出占GDP的2.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46萬億元,但在“科技+文化”產品的融合方面,仍存在科技含量偏低等問題。為此,要增加文化產品創作、傳播等環節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動傳統文化產業結構升級;要疏通科技成果和文化產品實施融合的具體渠道,進一步加強“文化+科技”的共性技術研發;要營造文化產品與科技成果有機融合的外部環境,進一步增加對“科技+文化”產品研發的財政補貼,并且對相關產品的生產銷售適當減免稅費等。
(四)優化產業布局規劃,進一步構建文化產業集群建設模式。由于我國文化企業尚處于發展起步階段,與國外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邊際成本偏高,邊際收益較低,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文化企業在資本、技術、組織管理等諸多方面缺乏足夠的競爭。可以規劃修建諸如“硅谷”功能的文化產業發展園區,加速文化企業之間的資源要素有機整合,節約物流、信息交易成本,共享組織結構、技術進步等外溢效應,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進而提升我國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活力。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日本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與措施[J].全球科技經濟瞭望,2009(5).
[3]孫有中.日本文化產業[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李懷亮,劉悅迪.文化巨無霸:當代日本文化產業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