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長軍
摘 要: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的教育背景下,數學建模思想的培養和滲透是教學重點和難點內容,數學建模思想是通過數學模型的有效構建和求解的方式,極為有效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邏輯思維能力。因而,要關注小學階段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和融入,對學生進行建模思想的啟蒙引導,為后續的數學化思想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建模思想;滲透
小學數學基礎學科是一門抽象性的工具學科,它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學模型的構建方式,完整地描繪出現實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并引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從而增強小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在學以致用的建模思想運用過程中,引領小學生逐步進入數學知識的殿堂。
一、小學數學建模思想滲透和應用綜述
小學數學基礎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基本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數學學習能力、數學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需要在素質教育的理念倡導下,充分引入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這是數學思維中的重要思想,它對于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建構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由于小學生的可塑性極強,因而在小學階段就滲透和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成一體的、適宜自身學習特點的數學學習模式,從而在數學建模的嘗試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生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提升小學數學學習效率。
二、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建模思想滲透舉措分析
1.注重引導小學生積累感知的表象,搭設數學建模基礎
小學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和融入,必須以一定的感知表象為基礎和前提,由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因而要引領學生對數學模型建構的對象進行充分而全面的感知,要對表象進行感知積累,在眾多共性事物中,抽象、剖離出共性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特征及關系,在學生掌握了豐富的感知表象經驗之下,為后續的數學模型構建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學習和認知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的事物,如:孫悟空手中變幻伸縮的金箍棒、平均等分的蘋果等,通過對這些生活感知的表象內容,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理解不同數學模型中的共性,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感知能力,實現對“分數”數學模型的建構。
2.探索數學模型的屬性與本質特征
在小學數學模型的構建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建模思想,而這個建模思想的滲透和融入,并不是獨立于數學概念和原理之外的“獨立體”,而要體現出數學模型的本質屬性,要將生活中的數學進行升華和提煉,從而揭示出生活數學的本質屬性,由生活數學轉化為學科數學,從而使數學建模教學更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例如,在數學“平行線”的概念教學中,可以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利用學生頭腦中的生活數學模型:馬路上的人行斑馬線、五線譜、課桌的兩邊等,從而引導學生對“平行線”的數學本質進行思考和探索,在問題設疑或情境設疑的策略下,通過數學本質的揭示,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又如,在“一半”和“半個”的數學概念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晰其含義,要明確意識到“一塊的1/2”和“1/2塊”是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的,在前者的表達方式中,1/2是數的概念,揭示其部分與整體之間的數學關系;而后者的1/2則是量的概念,用于體現事物的大小概念。只有在單位 “1”是一個物體的狀態下,兩者才具有相同的含義;而當單位“1”表達的是一個整體,則兩者的含義就大相徑庭。可見,要準確而清晰地揭示出數與量的本質區別與聯系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分數的模型建構,從而準確把握分數的數學本質屬性。
3.引發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優化數學建模過程
在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引導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機會,為學生提供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允許學生在反復的實踐過程中,實現跳躍式思維,從而實現新舊知識的鏈接,在想象和聯想的反復實踐中,完成數學模型的建構。
4.及時進行概括與提煉,提升數學模型的應用價值
在小學數學建模思想的滲透和應用過程中,要實現建模過程的不斷深化和遞進,要在數學知識的復習和回憶過程中,不斷對數學建模過程和方法,進行及時概括和總結。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并拓展數學建模思想的實際應用價值。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建模思想滲透和融合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數學知識的前期預設,關注學生在數學建模思想和方法運用中的過程,并引領學生對感知的表象,進行抽象化的歸納和提煉,從而在學生自主揣摩和反復的實踐過程中,生成自主的數學化學習方法,并將數學模型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增強數學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培添.小學數學教學中建模思想的滲透[J].學周刊, 2015(14).
[2]左文艷.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建模思想的意義和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3(20).
[3]陳修臻.數學建模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