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志敏
摘 要:職業教育是與企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緊密的教育。近年來,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在辦學實踐中,不斷推陳出新,從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出發,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作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標準來開展工作,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本文針對市場化辦學模式進行系統分析,旨在為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教育 市場化 辦學模式
堅持面向市場化辦學模式是職業教育得以長遠發展的生命力,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主要圍繞學校發展定位、招生工作、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辦學效果。
一、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市場化
在辦學過程中,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始終將先進的科學、文化與企業職業崗位需要相結合,根據企業工作需求,合理安排專業,更新與時俱進的教學計劃,培養與企業需求相銜接的人才。
1.人才培養模式市場化
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學校專門成立校級建設指導委員會,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成立由企業能工巧匠和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企業人才需求和工作崗位,標準科學設置專業,動態調整專業內容。
2.課程體系市場化
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學校定期開展市場調研,深入企業一線工作崗位,選取企業典型工作任務,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引入課程教學內容,實現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的市場化,從而達到培養市場所需相關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內容市場化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學校作為第三產業的職業教育,逐步在教學大樓、師生宿舍、實驗室、圖書館的建設,實習、實驗條件、教學設備進行更新改造,圍繞學校環境、信息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校園教學網絡等內容進行升級,以此來將學校教學環境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
1.實訓場所市場化
學校加大實施場所和設施投入,將傳統的教室布置成為“工學一體化”實訓室,把專業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一體化,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實訓內容市場化
在開設教學內容過程中,學校重點圍繞企業的崗位需求進行授課,并結合學校的教學設備,開發適合本校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校本教材,使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此外,學校積極聘請企業技術員工來參與課堂教學,把企業的技術與專業學習接軌。
3.評價模式市場化
學校推行多元人才評價模式,弱化單純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水平的指標,形成以學校自主評價方式向學校、社會、企業相結合的考評轉變;以學生就業為導向,進行以考試內容,考試形式和考試效果分析為重點的考核評價改革;形成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性考試與總結性考試結合;筆試口試與答辯結合;職業素質考核與職業技能考核結合,參加職業資格鑒定考核與技能大賽等開放的、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
三、師資隊伍市場化
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學校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應實行以“專職為主體,兼職為補充,專兼職相結合”的辦法,通過聘請企業能工巧匠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或來校擔任兼職教師的途徑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構建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骨干教師為主體,雙師型教師為基礎,兼職教師為補充的四梯級師資隊伍體系。
1.加強師資隊伍提升
鼓勵教師一專多能,采取定期選送培訓、下廠實踐、教師自學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專職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滿足教學多元化的需要。
2.聘請能工巧匠來校任教
針對部分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可以聘請企業能工巧匠來校任教,指定專職教師一對一跟班學習。這種“學徒制”培養模式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還定向培養了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
四、校企合作市場化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學校根據企業崗位需求,聯合開展招生工作,專門成立以分管副校長牽頭,招生就業部門為主的招生小組,赴忻州市及周邊地區組織宣講,通過電視臺、報紙等媒體,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學校還定期組織報名學生赴校企合作單位實地參觀考察,使學生全面了解校企雙方的實際情況。
學生入學前與合作企業簽訂就業意向協議,市場化辦學的訂單培養模式,不僅保證了企業的用工需求,還為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保證,讓學生進校就有崗位感,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與崗位接軌,讓專業與企業接軌,以此提高人才培養效率,減少人才培養成本,學校影響力顯著提升。
五、感悟與思考
職業教育市場化改革,能有效地激活就業市場和生源市場,全面拉動學校各項工作的深入,其效果十分顯著。總之,職業教育要將先進的科學、文化與職業崗位需要相結合,只有從職業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出發,在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礎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市場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來培養與市場接軌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培養出市場需求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山西省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