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是巴洛克時期歐洲最偉大的音樂作曲家之一,他與海頓、貝多芬并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音樂家。他擅長創作各種各樣題材的作品,他的創作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市民階層的思想。在不計其數的優秀作品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后世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首《回旋曲》是莫扎特創作中期的作品,本文結合莫扎特的風格與背景,具體分析了該作品的創作特點和演奏方法,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莫扎特的音樂。
關鍵詞:莫扎特;《回旋曲》;音樂分析
一、莫扎特的創作
莫扎特的創作時期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少年時期(1762-1773),薩爾茨堡時期(1774-1781),維也納時期(1781-1791)。這首回旋曲被認為完成于第二階段。出自一部小夜曲。莫扎特自從兒時起對音樂就有獨特的見解,他首次作曲時還很年幼,但并沒有因為年紀小而出現表現力不足,感情不豐沛的問題。他從小被當做神童到各個國家演出,使他接觸了多國的文化和音樂,對他后期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作品情緒明朗樂觀,洋溢著青春活力,極富感染力。作品旋律基本都很歡快,基調單純自然。
然而他生平坎坷并不順利,為了追求自由,他用手里的筆,與生活抗爭。所有的作品是有深意的,不單單是表面聽起來的歡快。藝術鑒賞家傅雷曾評價他說:"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充滿了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個兒只令人感到快樂……”為什么他一生苦難,但他的音樂作品依舊帶給人們愉悅和快樂呢?因為他的心中充滿對世界的愛,他的精神世界不像有些音樂家一般晦澀,他的音樂真實動人,極富靈感。
二、音樂與演奏分析
回旋曲(rondo)也被稱為輪舞曲,起源是歐洲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圓圈舞與合唱相繼出現。輪舞開始時,跳起圓圈舞,唱著輪舞曲的基本主題,緊接著是雙人舞由獨唱唱出不同的曲調,構造出第一個中間部分。在回復了開頭的雙人舞獨唱后,每次相同的圓圈舞合唱交替出現,構成了ABACA或ABACADA的形式。回旋曲的特征是主題的循環,一個基本主題與幾個不同的中間部分相互交替,形成基本主題的多次重復。回旋曲的主要部分為A,插部為B,C,D,主體的旋律反復出現,充滿色彩與充沛的活力。相同的節奏循序漸進,層次清晰穿插于其他的部分在格局上與情調中展現出了對比和變化,它的組成為這首作品精彩的回旋。
全曲一開頭就有一個表情記號:leggiero(輕快地)說明演奏時一定要在情緒上將曲子豐滿起來。節奏選用了2/4拍,小快板,速度是積極向前的,整首曲子的比較規整。開頭基本由十六分音符組成,時值很短的音符組成了連貫的樂句。十六分音符要演奏的輕巧,不拖沓,有顆粒性,把每一個音演奏清楚干凈。右手平穩,把左右手配合好,弓子的長度以自己舒適為準。需帶自然跳弓。給人一種明亮的感覺。左手肌肉放松,選擇合適自己手型的,省力的指法為技術做鋪墊,感受位置和距離感,加強音準的把握性。在高把位演奏時要盡量保留手指,耳朵控制手指,左手要靈活的使用“框子”手型(例如演奏八度)避免因為換把手指移動產生多余的滑音。音色和表情很大一部分是用揉弦來體現的,揉弦的幅度,強度的不同會使音色出現較大的變化,出現無數種可能性,無論是放慢,加快或者完全停止,都要完整的控制它,揉弦的速度要與運弓的速度盡量保持一致。在換把時,大拇指放松,大拇指是左手的隊長,增加維持手的距離感始終帶領其余四個手指運動。右手在弓根、弓尖可以做出微妙的PP力度的輕微漸強漸弱的變化,表現出層次來。大腦思緒要走在手的前面。理解感受音樂的內容,深化對作品的認識,升華自身對音樂的感悟。不要欠缺對音樂的感悟力導致死氣沉沉,缺乏生命力,注重多重感官的配合。
在舞臺演奏作品時,需要考慮精神因素,為什么呢?平時在琴房或者家中練琴時,環境比較封閉,不用注意觀眾以及觀眾的位置,對環境毫無意識,在比賽,演出這種開發的環境下,與觀眾面對面,容易在演出中受到干擾(比如氣氛活躍或有人咳嗽等等)出現走神的情況,首先要多鍛煉自己,把環境放在心里,練習是把環境放在心里,同時練習深呼吸,有對環境的敏銳感覺,就感覺不再恐懼了。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可以獲得放松,同時保持對演奏的注意力。演奏時面對觀眾應多加強心理控制能力。培養心理對肌肉動作的準備。
三、結語
莫扎特的創作,是十八世紀歐洲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輝總結。他孜孜不倦的努力探尋,把十八世紀的音樂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上,并未后來的發展做出了鋪墊。在短暫的生平三十五年之中,奉獻給世界輝煌的音樂遺產。這份遺產放在今天也依舊像在十八世紀時一樣,熠熠生輝: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合唱等等……極具個人風格,表現在對作品的充分理解,懂得運用其作品表現所需要的演奏技法。每一位演奏者都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演奏技巧,表現力等等音樂素質,才能更好的演奏莫扎特的作品。給作品帶來生命、色彩與變化。莫扎特給我們的心靈增添了無數的美好向往,音樂之中洋溢著歡樂,清澈透明,散發著簡潔明快的氣息。仿佛是走進了一個繁花似錦的花園,庭中小徑,漫天的星斗倒映在水中……羅曼·羅蘭曾有一段這樣描述莫扎特的文字:“熱情的人精神上有種迫切的要求,無論作什么非把自己整個放進去不可。莫扎特可完全不受這種要求的牽掣。由于他的感覺、溫情、細致的聰明、自我的控制等等的優點混合得非常和諧,所以天生的長于抓握別人心靈中許多微妙的變化……”他深入挖掘了藝術的表現力,對待作品極其認真的態度,為音樂服務。細膩的織體,色彩豐富的和聲,對于樂句竭盡全力的推敲……這一切形成了他獨特不可替代的“莫扎特”風格,為古典音樂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探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蘇)尤-伊揚凱維奇(Ю.И.Янкелевич)著,刁蓓華譯.論小提琴演奏與教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陳歡.小提琴演奏技巧及音樂表現[J].EN ENTERPRISE CUTURE,2010.
[3]楊建.關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幾點新想法[J].音樂探索,2010.
[4](美)邦茲.西方文化音樂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張雅靜.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及華彩樂段演奏分析[D].青島大學,2011.
作者簡介:蔣衍(1996-),女,湖北荊門人,廣西藝術學院2014級本科班,專業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