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唐鈺瀅崔征(.保定學院教育系,河北 保定 07000;.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警務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
德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韓冰1唐鈺瀅2崔征3
(1.保定學院教育系,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外語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3.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警務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要:德國的高等教育體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國際聲譽,實行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以及大學在教學與研究上的自主原則,在世界教育系統中是比較有特色的。德國高校注重學術與職業并重的教育理念,實行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和靈活自由的教學模式,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等人才。德國高等教育的一些優良傳統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精英大學建設和卓越計劃,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
1.學術與職業并重的教育理念。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大學理念發生轉變,高等教育表現出很強的職業取向。德國政府推出了一些新的計劃,支持建立本國的頂尖精英大學,目的在于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精英大學”計劃進一步提高了學術理念在精英大學建設中的地位,從而促進了德國大學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經過一系列變革的德國高等教育,確立了“學術與職業并重”的教育理念,形成了獨特而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
2.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德國高校在實行寬進制度的同時也實行嚴出制度,學生淘汰率很高。這種制度對在校的大學生有著極強的鞭策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德國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畢業考試成為整個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關鍵環節。在德國大學畢業和取得學位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其學位含金量很高。
3.靈活自由的教學模式。德國高校一直保持著教學自由和學生學習自由的傳統。各專業無統一的教學計劃,除一兩門必修的基礎課外,所有課程由學生根據學習條例和考試條例自由選擇。這使得課程學習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課,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1.建立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打造應用型大學。近十年來,伴隨著大學擴招計劃的實行,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逐年擴大,正經歷著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高等學校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而人才大體可分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我國高校根據培養目標定位于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偏向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教學型大學偏向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格局正在開始改變。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高技術的應用型人才。因此,政府應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是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型大學的經費投入。可以像以前研究型“211工程”院校一樣打造一批應用型“211”工程院校,這些院校應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教學型大學,培養人才的理念應該是以職業為導向而非學術導向,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上應該區別于研究型大學。另外,在對這些院校的評價或專業評估體系上也應不同于研究型大學。通過應用型“211”工程打造,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學,為目前教學型大學樹立標桿,打破固有的研究型大學一定優于教學型大學的觀念,使各種類型的大學都辦出特色,均衡發展。
2.建立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學得自由”。我國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是一種控制型、剛性化的模式,缺乏靈活性和個性化。在當前高等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行高等教育統一入學考試仍是相對公平的方法,但在專業選擇上應該給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權。目前,我國高招制度是專業招生指標由學校決定,學生選報志愿。但本質上還是一考定終身,學生想學什么專業是由分數決定,由學校決定,至于學生是否喜歡或是否適合學習此專業則不予考慮,而一旦專業選定則很難更改。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培養目標、發展前景并不十分清楚,只是被動地學習。部分學生畢業以后從事的專業并不是所學專業,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
可喜的是,目前我國“211工程”院校中,已有約一半的高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招生即按大類招生。通過該方式錄取的考生在本科階段前一年或兩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學生對專業內涵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在大二或大三時在院系范圍內自主選擇專業。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興趣和對專業的了解進行選擇,從而避免了高考時一次性選擇專業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大類招生應該成為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現在社會需要的是既有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又有復合型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按大類招生、按大類培養,可以更好地實現這樣的辦學理念。另外,現行的轉專業制度門檻過高,僅個別學生能夠實現轉專業愿望,應該推行更加寬松的轉專業制度。上述改革無疑對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長遠來講,有利于高等學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3.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應用型人才。我國本科教育普遍重理論輕實踐,重視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輕視理論應用能力的訓練。必須擺脫教學理論體系對實踐內容的束縛,將實踐教學擺在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在工程現場實踐上,雖然工科專業都有工廠實習環節,但往往流于走過場,現場實習效果不大,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有的企業對接納學生實習不積極;二是經費不足,不能保證實習時間。在德國,聯邦經濟、教研兩部門與經濟界的代表簽署了一份全國職業培訓協議,要求德國企業界每年定額提供實習培訓崗位,不提供職業培訓的企業向提供培訓崗位超過平均數的企業支付一定的培訓費用。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借鑒。我國也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學校也應和企業聯合,利用企業資源,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等人才。
德國人才培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靈活的教學模式對我國高等學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德國高校注重學術與職業并重的教育理念,實行寬進嚴出的教育制度和靈活自由的教學模式,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高等人才。我國高等教育可以通過建立完備的高等教育體系和靈活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等措施,特別是通過打造應用型高等院校和放寬學生選專業及學習的“自由”度,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多層次、多方位的研究型和應用型人才。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德國高等教育轉型及對我國的啟示》,項目編號:HB15JY073
中圖分類號:G64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