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惠金融是接納社會各層次需求者,可以被所有人得到和使用,并令其受益的金融機制。各國將中小型企業和貧困地區人群作為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把發展普惠金融作為解決貧困地區經濟增長,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本文回顧近20年間普惠金融的產生與發展歷程,歸納并對比國內外研究成果,總結各個國家和地區成熟有效的發展經驗,對普惠金融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并提出我國縣域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構想。
【關鍵詞】普惠金融 ?三農政策 ?互聯網金融
一、引言
普惠金融是能夠廣泛地滿足社會各層次人群的金融活動需求,特別在經濟基礎薄弱、金融排斥嚴重、偏遠落后地區供給相對不足的一種金融服務。普惠金融被視為解決貧困問題,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包容性社會的一種重要機制[1]。2015年12月31日,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我國普惠金融的服務重點對象劃定為農民、城鎮低收入者、殘疾人、老年人等弱勢人群,農林牧漁及小微企業等弱勢產業,和交通不暢的弱勢地區。規劃中明確指出,普惠金融以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為立足點,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時應考慮成本效益。普惠金融的專業機構在為縣域消費者提供服務時,經營原則應以公平為主兼顧效率,在保證財務可持續運營的商業化要求之下,盡力拓寬服務供給范圍,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二、普惠金融的發展階段
我國普惠金融的初期實踐可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由小額信貸的發展延伸出來,結合國際發展研究成果,國內普惠金融的發展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一)初始小額信貸階段
1993年作為國內首家小額信貸機構,扶貧經濟合作社在河北易縣創立。這一時期的小額信貸以國際機構和軟貸款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將改善農村貧困落后的狀況為主要目標。
(二)微型金融的發展階段
21世紀初,再就業和創業大潮引發大量資金需求,小額信貸迅速發展成一定規模的微型金融體系,央行通過制定相關管理辦法為農戶建立信譽檔案,助力微型金融發展。
(三)綜合性普惠金融的形成階段
2006年~2010年,小微企業進入服務范圍,村鎮銀行興起,支付、匯兌、貸款等服務多元化發展。中央要求各地結合自身情況,探索建立自然人或小額信貸組織,注重滿足農民需要。
(四)互聯網金融的融合階段
2011年以后移動支付、網絡借貸蓬勃發展,余額寶類新型產品、眾籌以及P2P等新型信貸體系不斷地沖擊傳統金融服務,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交替發展得到高度重視,縣域金融服務也將逐步轉向靈活、高效的發展路線。
2012年,世界扶貧協商小組經過對中國的普惠金融的深入調研,給出評價[2]:農戶貸款余額有所增長但距有效需求尚遠;銀行賬戶與銀行卡的普及度逐年上升,但對最貧困的人口覆蓋不足,在這些地區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普惠金融的國際研究成果及發展經驗
國際的研究多重視運營模式和運營效率。Sodokin等[3]認為相對于普惠金融機構,傳統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和管理人員更有優勢,因此將普惠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相結合,運營效果優于單純的普惠金融機構。Devlin[4]和Fuller[5]運用地理學分析法證明了金融排斥具有較明顯的地理空間傾向。Hamada[6]認為普惠金融機構獲取資金的困難可以通過商業化來緩解,同時其財務運營應該是可持續的。
國際上普惠金融運營模式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受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約,各國發展普惠金融的模式各不相同。
小額信貸模式在孟加拉國出現并取得雙贏,其中以格萊珉銀行的案例為典型代表。銀行為農戶建立信用檔案,若項目成功并按時還款,成員可以繼續獲得貸款并提高授信額度。貧困戶通過借款實現人均收入16個百分點的增長,大幅提高消費能力。改革后的鄉村銀行自發債券,吸納存款,解決了財務可持續性問題,實行商業化管理。
然而Grameen小額信貸模式的移植在墨西哥卻陷入困境。為解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康帕圖銀行著力發展借款人之間的聯保而大獲成功,自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內,借款人人均余額從66美元迅速增加至450美元。天主教國家里,人們的宗教聯系令貸款違約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近年來,墨西哥政府發布了一系列國家普惠金融政策,提倡通過技術創新來推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并減少使用現金。2016年6月,墨西哥政府承諾通過提高公民、企業和政府使用及接受數字支付的能力,來保持當前的經濟增長。數字支付的推廣使用在過去的五年里大幅地拉動了墨西哥GDP增長,令其在拉美地區經濟發展“剎車”的大環境下脫穎而出,學術界將此歸納為政府推動模式。
相比于發展中國家薄弱的金融基礎,發達國家有條件進行更多的嘗試。19世紀開始,日本將郵政金融服務作為儲蓄服務的供給者,而歐美社區在信貸協會和儲蓄銀行上進行創新。
英國充分發揮住房協會和慈善基金機構的作用,建立慈善基金并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技術教育和咨詢服務,通過債務建議模型引導債權人為慈善捐贈10%左右的收入。在美國,要求對按揭貸款人的性別、收入種族等信息進行有效披露[7、8],確保中低收入人群能夠平等地獲得信貸,消除對中低收入社區的歧視。
四、普惠金融的國內研究成果及發展經驗
不同于國外,國內普惠金融的研究更注重保障機制。2006年中國金融論壇上,杜曉山[9]指出“農村金融體系要建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備、優勢互補、產權清晰、監管有效、管理科學、競爭適度和可持續發展的普惠金融體系,以滿足多層次需求。”吳曉靈認為過度的投機引發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這其中金融業對于實體經濟的偏離成為重要的微觀誘因[10]。金融業應該為實體服務,金融創新的出發點應該是滿足社會需求而非簡單的商業盈利。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將會吸納更多就業,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更加需要鼓勵。
普惠金融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一直存在多個難題。當地的金融市場受二元經濟結構制約,始終僅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等少數金融機構進駐設立物理網點,數量及規模上的供給不足導致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農民金融知識、契約意識不足,風險防范和承受能力較弱,金融參與熱情常到受民間借貸的傷害。此外,農民的信用狀況無法被金融機構有效掌握,構成了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
金融創新一直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來源,在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轉型,特別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轉型為在金融業的普遍服務中完成了關鍵性的補充。中國郵政制定“一體兩翼”發展戰略[11],以窗口資源為基礎,市場需求為導向,打造“互聯網+”線上線下為一體,建立“郵掌柜”綜合便民服務平臺,融合金融翼與寄遞翼的各類業務,拓展三農市場。
五、普惠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
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政策導向不明確間接地導致了金融排斥的存在[12]。國有企業的行政化、官僚化和商業銀行單純利益的驅動下,普惠金融的建設往往被忽視。想要發展好普惠金融,必須運用好政府推動與市場調節的雙重驅動,探索適合國情、民情的一套理論方法。
縣域金融市場中,POS機和手持終端等信息化設備的在傳統物理網點的普及率仍然很低,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飛速更新已經為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及使用奠定了有力的技術與硬件基礎。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等低成本的服務,將帶動網點的非物理化轉型。如何做好引導,將互聯網金融與普惠金融在廣大農村地區很好地結合并疊加運用是眼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將為解決農業升級轉型,農村經濟增長,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三農工作目標指明道路。
城鄉的物理差距過大會加大傳統金融網點的各項成本,降低服務意愿,加劇金融排斥,因此必須加速偏遠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填補空白鄉鎮。網絡、電話的全覆蓋是偏遠地區開展金融服務的必要條件,信息流的建成既能保持基層金融機構持續有效地提供服務,又可對廣大農民群體進行金融知識的普及和教育,降低信息獲取成本。農村氣象站的建設和覆蓋也將為農業氣候保險的實現打好基礎。
鼓勵金融創新將是下一階段推進普惠金融的工作重點??稍圏c探索農民參與農產品期權交易的效果,通過購入看跌期權彌補潛在損失;嘗試發展農產品價格保險或農業氣候保險,引導農民進行風險管控;結合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處理技術,將互聯網征信數據納入央行系統作為補充,建立縣域貧困人口的征信檔案,為小額信貸業務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在金融創新不斷涌現之下,金融監管的調整適應能力亟待提升。在當前農村地區監管不足的情況下,須積極探索差異化的監管方法,設立分層監管結構,加大政策扶持,不斷建立健全與實地情況相適應相融合的政策法規,為普惠金融機構營造可持續運營的商業環境。
參考文獻
[1]Easterly W.The White Mans Burden:Why the Wests Efforts to Aid the Rest Have Done So Much 111 and So Little Good[J].2006.
[2]Sparreboom P,Duflos E.Financial Inclus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 analy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public data[J].CGAP and the Working Group on Inclusive Finance in China,China Papers on Inclusiveness,2012(7).
[3]Sodokin K,Donou‐Adonsou C.Banks,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est Afric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0,22(4):495-510.
[4]Devlin J F.A detailed study of financial exclusion in the UK[J].Journal of Consumer Policy, 2005,28(1):75-108.
[5]Fuller D.Credit union development:financial inclusion and exclusion[J].Geoforum,1998,29(2): 145-157.
[6]Hamada M.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inance in Indonesia: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linkage program[J].The Developing Economies,2010,48(1): 156-176.
[7]Marshall J N.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disadvantaged area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licies encouraging financial inclusion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4,36(2):241-261.
[8]Leeladhar V.Taking banking services to the common man-financial inclusion[J].Reserve Bank of India Bulletin,2006,4.
[9]鄧向榮,周密.“麥克米倫”缺口及其經濟學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5,4:63-64.
[10]焦瑾璞.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性[J].中國金融,2010(10):12-13.
[11]中國郵政.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決定[S].北京:內部發行,2015, 81.
[12]Djankov S,McLiesh C,Shleifer A.Forthcoming.“Private Credit in 129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3):341-368.
作者簡介:王一(1987-),男,漢族,遼寧沈陽人,就讀于遼寧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