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鈺娜
摘 要: 學前教育是由家長與幼兒教師共同利用各種實物、方法為開發(fā)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循序漸進、有系統(tǒng)、有計劃并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3-6歲是學前幼兒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并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因此德育成為這個時期教育的重要部分,健全品格、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讓來自不同家庭、生長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孩子們走上正確的人生旅途是學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德育 學前教育 作用
德育是社會共有的教育現(xiàn)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幼兒德育的內容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文明的習慣和性格,由幼兒教師依據(jù)社會主義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導幼兒掌握具體的淺顯的道德要求,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未來道德品質的形成打下基礎。由于幼兒家庭氛圍層次結構不一,個體接受能力差異較大,因此在實施幼兒品德教育的過程中,不能以同樣的教學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徑、原則應根據(jù)實際安排,這樣才能讓德育效果滲透到幼兒的內心,影響其一生。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永安市貢川中心幼兒園。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研究初期,為了得到更多的理論依據(jù),我查閱了近年來關于幼兒學前教育德育方面的書籍及刊物,并且對收集的信息進行了分析總結。關注、研究前人對于幼兒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與成果,進行歸納分析,為本課題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jù)。
1.2.2視頻錄像觀察法。
在研究過程中,通過網(wǎng)絡與教材錄像,觀看一些名師在德育方面的上課錄像與視頻,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發(fā),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更細微地觀察出幼兒的德育教學對幼兒發(fā)展的幫助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處理方法。通過觀察法幫助自己進一步提高教學能力。
1.2.3榜樣教學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學中,通過講述偉人的典范、教師在平時的言行舉止及突出同齡人中的優(yōu)秀學生等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對自身日常行為、品德進行分析鑒別。施教者在教學時應注意防止消極影響。同時在選擇榜樣時要注意幼兒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社會氛圍和時代特點,在適當?shù)臅r候激發(fā)學習榜樣的動機,見之行動,使榜樣教學能有效影響幼兒。
1.2.4測試法。
以永安市貢川幼兒園中班的3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別對幼兒進行一些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小測試,及時記錄幼兒在德育教學中的具體情況。
2.結果與分析
2.1德育對學前兒童的重要性
2.1.1增強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集體的情感。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意識必須從幼兒抓起,只有讓孩子從小就把“祖國母親”銘刻在心里,才能使他們成長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接班人。為此,培養(yǎng)幼兒的愛國情感是幼兒園德育的重要目標和內容之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從愛父母、愛家庭逐步擴展開,愛周圍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時通過收集兒歌、故事、游戲,或是與孩子談話的形式,教育孩子們愛護、關心同伴,熱愛幼兒園和周圍環(huán)境,初步培養(yǎng)幼兒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熱愛集體的情感。
2.1.2塑造幼兒不說謊、敢承擔、有錯必改的品質。
教育幼兒做人要誠實、做事要踏實,教育幼兒說真話、不說假話,做錯事敢于承認和改正。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放棄,沒經(jīng)過別人同意,不私拿別人的東西,借了東西需要歸還。這些環(huán)節(jié)應滲透到德育教學中,使幼兒在對待事物、對待他人、對待困難、對待錯誤這些方面應用正確的處理方式。
2.1.3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有禮貌、守紀律。
習慣貫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生活、衛(wèi)生習慣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長,有益終生。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兒園和家庭都應該重視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同時,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守紀律的習慣是需要同步進行的,在恰當?shù)臅r機、恰當?shù)谋尘叭谌肭‘數(shù)慕逃瑢τ诮處煹哪芰κ且粋€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愛護幼兒、了解幼兒、觀察幼兒,才能讓幼兒在各個方面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2.1.4提升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學會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總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幼兒交往對象有同齡的,不是同齡的,與不同年齡層的幼兒交往能體現(xiàn)出幼兒的交往能力,幼兒在交往過程中,獲得的樂趣和潛在的好處是難以想象的。幼兒最初是不善于與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現(xiàn)出排斥、害怕的行為,這時就需要家長與幼兒正確的指導,而在德育教學中教師融入體育活動、團體協(xié)作的活動,讓幼兒樹立正確的觀念,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學會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的能力,建立與他人分享的思維。在幼兒在交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應積極鼓勵,不要隨意干涉,應該鼓勵并放開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與小朋友交往,讓幼兒找到適合的社交方式。
3.結語
作為幼兒學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師應科學、系統(tǒng)、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學,充實自身知識。在德育教學中,教育知識要廣博,教學內容要多樣化,教學內容涉及政治、自然、體育、社會、時事等眾多方面,因此幼兒教育的德育工作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師重點研究如何關注、發(fā)現(xiàn)、保護和引導天性中固有的品質,建立幼兒發(fā)展的內部動力機制,將德育要求轉化為幼兒的活動需要,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放大教育資源,利用多種途徑使每一個幼兒都能成為未來優(yōu)秀的社會成員,讓正確的教育信念落實在幼兒德育教育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關于幼兒德育的若干理論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3]邵宗杰,主編.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吳新穎,何長山.構建學前教育德育評價體系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2005(4):37-39.
[5]郭英.論中國幼兒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