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丹
摘要:對于物理人人都不陌生,物理關系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一些高科技的創新。學好物理是每個學生所希望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各項基本能力,高二物理在高中物理學習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教學作用。物理教學有效性和高效性是完成高中物理的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淺談一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性教學。
關鍵詞:高二;物理教學;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85-01
有效性教學就是在一定的時間里,用最少的精力,讓學生們學到更多的知識。通過有效性的教學提高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進而構建高效的高中物理課堂,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來。以往的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的學生,老師講學生聽的應試教育忽視了教學的最終目標使學生們不會學習,極大的降低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們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老師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引進先進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們獨立思考,敢于探究,勇于創新的能力,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當中去,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筆者就在以下幾個方面就有效性教學進行一些見解和建議。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使學生們真正的從內心處接受物理,喜歡物理,首先要讓學生們對物理這一學科有濃厚的的學習興趣,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此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們求知的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在平時教學中可以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1生本教育的教學方法。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和監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真正的去思考,去動手,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為學生們精心的設計好教學計劃,讓學生通過自己去查閱資料,互相討論和學習,在老師控制的教學大方向上讓學生們自己講,自己學,老師在一旁給予及時的指導和鼓勵,讓學生們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在講電磁場這一節,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的主題,一些與內容相關的問題,電荷的相互規律是什么?如何判斷電場的正負方向,帶著這幾個問題讓學生去看教材,查資料,互相討論和研究,最后讓學生們去講臺進行講解,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理論知識,使學生們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更好的進行物理學習。
1.2案例與實驗教學法。物理學科是一門邏輯性和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如果只是單純的進行理論性教學,很多學生不能夠真正的理解所學的內容。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案例的舉例和實驗的操作。只有讓學生們實際操作中將理論知識應用到時間中,才能對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們動手操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完成真正的教學目標,使同學們真正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型。
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這一章時,由于理論知識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老師在教授完理論課時緊接著安排兩節實驗課,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所學知識,在老師示教完以后讓學生們親自動手去完成本節實驗內容,并且在實驗過程中仔細觀察,善于思考,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此提高學生們的文化素質。
2.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及融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只有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們才可能放松緊張的情緒,使學生們的思維得到釋放,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老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前所謂的嚴師出高徒的教學理念,加強與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交流,在課堂中始終保持微笑的面容讓學生妹感受到親切。,對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肯定,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老師和學生要共同努力,互相尊重,一起構高效的物理課堂,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物理課程。
例如:在學習萬用表的使用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電路圖的連接,并且引導學生正確的使用萬用表測量出準確的數值,參與到學生們的實驗研究當中,讓學生們在實驗中學會萬用表的使用,在實驗課中老師要不時在學生之間走動給學生們正確的指導及時的改正錯誤,彼此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3.教學過程中學生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創新精神
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目的是讓學生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備一些創新和思考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靈活的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以此讓學生們形成創新意識,打破定向思維,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4.總結
高二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因此老師要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和教學效果不斷完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學生們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們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方法,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更好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黃占林.海峽兩岸高中物理課程及教材比較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
[2]熊文俊.物理課堂教學深化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